兵分兩路,話分兩頭。
諸葛亮帶著黃月英,與賈詡等人分別後,直到傍晚時分才找到龐統。要找到他並不難,龐統沿途佈置了不少的陣法機關和障礙以防冀州軍,兩人分屬同門,諸葛亮就是從這些線索中找到了龐統。但即使這樣,諸葛亮依然饒了不少彎,可想而知龐統花了多少心血在上面,怪不得沮授一直都找不到他。
軍士通報之後,龐統把諸葛亮請了進去。
“咦?士元好雅興啊,怎麼找到這個地方的?”
諸葛亮煞有介事地說著,輕擺羽扇,抬頭看著周圍。這是一個不大的山谷,只有南面可以出谷,谷口非常隱蔽。周圍雜草叢生,大樹遮天。龐統在谷中一棵大樹下端坐著,士兵散落在附近。一個個臉有菜色,垂頭喪氣,眼睛時不時瞄向龐統,有了一絲不滿之意。
諸葛亮對士兵的神盡收眼底,對接下來的計策又多了幾分把握。
“孔明此來,所為何事?沒事的話請回吧!”龐統氣鼓鼓道。
兩人雖是同門,又曾一起組隊參加過聖教選拔賽,但龐統一直視諸葛亮為競爭物件。當初劉備在招募他們的時候龐統就輸了一籌,龐統時時在後悔,為什麼第一次就答應了劉備,而諸葛亮讓劉備招募了三次卻沒答應。
與諸葛亮失之交臂這件事,劉備沒少在別人面前嗟嘆,有時喝多了,更會失聲痛哭。次數多了之後,外面就傳出了風言風語:劉備說龐統不如諸葛亮,早知道當時什麼都不管,一心一意把諸葛亮招致帳下就好了。
風言風語傳到龐統耳裡,他都會火冒三丈:得不到的永遠都是最好的。有我一個還不夠,非要惦記那個孔明。竟然說我不如孔明,那我就表現給你看看。
龐統自到了徐州後,兢兢業業,事事親為,不少得到劉備讚賞。一同加入的徐庶自愧不如,讓劉備封龐統為軍師,劉備考慮再三,同意了徐庶的提議。
龐統成為諸侯中最年輕的軍師,風頭一時無兩。而偷襲冀州軍後方,就是龐統成為軍師後的第一次軍事提議。劉備同意了,然後結果就變成了這樣。
龐統在這種況下見到“勁敵”諸葛亮,心自然好不到哪去。
“我與夫人遊玩到此,見你外面的佈置,便知舊同窗在此,特來探訪。只不過,士元看來並不歡迎我的樣子啊?”諸葛亮說得輕描淡寫。
“哼!我還不知道你,你們聖教被司馬懿打敗,惶惶如敗家之犬地逃向青州,哪有閒逸緻在這裡遊玩快說吧,有什麼事”
“咦?士元躲在這裡享清福也知道
外間之事,孔明深感佩服。但有一樣你說錯了,我軍並非被司馬懿打敗,而是孔北海有意讓出青州牧之位,讓教主前往青州發展。教主乃皇上兄長,得了皇上討伐司馬懿的命令,前往青州整頓兵馬,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呢。”
諸葛亮一整衣衫,“你看我們哪像逃亡的樣子”他來之前特意換了衣服,捯飭捯飭,人本就帥氣,更顯得丰神俊逸,與龐統口中的“惶惶逃向青州”果真有天壤之別。
“我此來,是念在同窗之誼,指你一條回去徐州的明路。”
“明路你有那麼好心腸?”龐統豆大的眼睛一翻,“我不信,你請回吧!”語氣相當堅決。
諸葛亮不以為忤,嘆息一聲,“好吧,告辭!”
“走好,不送!”
龐統頭也不抬,冷笑不止。
諸葛亮走出幾步,喃喃自語:“奇怪了,難道他真的貪圖這裡風景優美,不捨得走?”
龐統認定諸葛亮不安好心,但他手下計程車兵卻受夠了這種顛沛流離,到處逃亡的子。有幾個耳聰目明計程車兵聽了諸葛亮的話,簡直喜從天降,哪會讓他走,死死拉住,好言勸住。
有一人跑向龐統邊道:“軍師,兄弟們都累了,我們想回徐州,何不聽完這位先生的妙計再作決定呢?”
龐統呵斥道:“你懂什麼?快給我下去!”
這人卻不離開,據理力爭,與龐統吵了起來。全軍士兵頓時議論紛紛,譁聲四起。
“軍師,我們要回家。”
“我們受夠了,走,跟著諸葛先生回家去!”
“走走走,再也不想東躲西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