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出於種種考慮,皇上只能按照原計劃,裝作恨著榮嬪,繼而冷落著鶴泰。
皇后見榮嬪的事情皇上信以為真,連帶著鶴泰都失了寵,想必皇上一定是恨極了榮嬪的。否則人都已經死了,何苦拿孩子撒氣。
這樣的態度一定不會立鶴泰為太子了。
既然太子之位無望,那她又何必領回來養?
宮裡人多嘴雜的,孩子一天天長大,保不準有些人在他面前說出什麼話來,或許到時就養了個仇人出來,反而是得不償失。
自此,皇后便絕口未再提過讓鶴泰到崇棲宮的事兒了。
又加之那個時候為了讓皇后斷絕領養鶴泰的念頭,皇上雙管齊下,還多方遍請名醫入宮為她診治,做足了樣子。
使得皇后又產生了自己有朝一日能生育的希望,所以更沒心思去養別人的孩子了,畢竟隔著一層肚皮,終究是不一樣的。
因此,鶴泰最終才能被太后養在了身邊。
皇上的這一計可謂是成功的,但是他卻並無喜悅,損敵一千,自傷八百。阻擋了皇后,可也傷害了榮嬪。
縱然伊人已逝,可是他心裡始終耿耿於懷,覺得對不住她。
後來立鶴炎為太子之時,皇后竟出奇的沒有特別反對,更沒有眼紅,也從來沒有打過大皇子的主意。
比如鶴泰失寵以後,她從來也沒有提過要養育大皇子之類的話,這在當時委實令皇上覺得奇怪。
時至今日,太子的事情水落石出,皇上才明白,原來皇后不惦記大皇子是因為她早就知道內情,大皇子的身份問題註定他的太子之位是無法長久的。
因為身份遲早會被拆穿,而皇后自己就是想要拆穿的那個人。
所以對待柔貴妃母子,她才能那般淡然處之。
反正是她手裡的螞蟻一樣,想什麼時候捏什麼時候捏。
可柔貴妃那些隱秘事,皇后怎會知曉?而虞貴人的死可能也跟她脫不了干係。
若是要查,還不知道會掀起多少事情出來。
如今時過境遷,那些個過往,皇上已不想費心去追究各種細節與皇后的罪行,因為只她害榮嬪那一樁事,皇上早已經在心裡就為她判了刑,自有與她了斷的時候。
眼下,還有更重要的事要辦。
況且這些年,皇上雖很少出面介入後宮事,可也並不是什麼都沒做的。
就冊封樂氏為榮嬪這件事,就是衝著皇后去的。
雖然平日對樂氏並無過多寵愛,可單就那個封號就是皇后與柔貴妃心裡的一根刺。
所以他才捨得將這個封號再次給了出去。
只因為樂氏其實是皇后的人,當年對鶴泰的母妃使壞也有她的份,這筆帳皇上心中記得明白。
樂氏本性恣意張揚,不願屈居人下,晉了她的份位,又封她為榮嬪,她自以為得了莫大的龍恩,能與當年的榮嬪一樣得寵,便不會再甘心對皇后俯首,而皇后更會視她為眼中釘。
如此,二人一定會自相殘殺。
果然,皇后動手雖然比他預想的慢了許多,終於還是將她害了。
諸如此類的離間計,借刀殺人的法子,皇上還真的沒少用。
他就是要借皇后、柔貴妃、素貴妃……等人的手來一一除掉那些害過榮嬪的幫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