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臘八起,鋪戶中就加緊地上年貨,街上也多了貨攤子——賣春聯的、賣年畫的、賣蜜人的、賣水仙花的等等都是隻在這一季節才會出現的。這些趕年的攤子都叫兒童們的心跳得特別快了一些。
在衚衕裡,吆喝的聲音也比平時更多更復雜起來,其中也有僅在臘月才出現的,像賣畫書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二十三日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新年的"彩排"。在舊社會里,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從一擦黑兒鞭炮就響起來,隨著炮聲把灶王的紙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
在前幾天,街上就有不少賣麥芽糖和江米糖的,糖形或為長方塊或為大小瓜形。按舊日的說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會向玉皇報告家庭中的壞事了。
過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來,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須把春聯貼好,必須大掃除一次,名曰掃房。這個時候,韓行就大大地過了一次書法癮,畢竟韓行是個文化人,會寫一手好的毛筆字。
又是文化人,還會寫一手好的毛筆字,這更成了農民們崇拜的物件。
家家必須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麼的都預備充足,至少足夠吃用一個星期的。
這時候一般的家裡窮,但也不過了似地割上二斤豬肉、五斤豆腐放起來。豬肉和豆腐放在哪裡呢,就用籃子吊起來,一根繩子吊在了梁頭上。只要是老鼠鑽不進去,儲藏就算成功了。屋裡就是個天然的大冰箱,和外頭的溫度也差不了幾度。
按照老習慣,鋪戶多數關五天門,到正月初六才開張。假若不預備下幾天的吃食,臨時不容易補充。還有,舊社會里的老媽媽論,講究在除夕把一切該切出來的東西都切出來,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動刀,動刀剪是不吉利的。
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過它也表現了我們魯西人確是愛好和平的人,在一歲之首連切菜刀都不願動一動。
在除夕晚上,是孩子們的樂園,小孩子的手裡拿著鞭炮,在大人們的帶領下放鞭炮,在天上炸開時,一朵朵七色花朵出來,像彩虹一樣,五彩繽紛,又像仙女撒花一樣,送給人們幸福。好漂亮啊!放完鞭炮小孩子們就和爸爸媽媽去看村裡、鄉里燈會,比比哪個的花燈好。
家家戶戶燈火通明,熱鬧極了。有的家庭要熬一個通宵。
在第二天早晨,天沒亮,爸爸、媽媽就催促孩子們快點起床。那聲音都是小心翼翼的,悄悄的,意思是一年要素淨。孩子們起床了。
媽媽把昨天包好的餃子,放到盤子裡,孩子們有說有笑地吃起了餃子。早上的餃子是素餡的,預示著一年要素淨。
不一會,天亮了,大部分的人都穿上新衣服去走親訪友給長輩拜年去了。
魯西的衣服很有特點,不是黑就是白。因為這是產棉區,家家戶戶都會紡線織布。
要是穿花衣裳的,那就是待嫁的姑娘了。他們常常在同伴中炫耀著自己的衣服如何漂亮,還有的故意在相中的小夥子面前走上幾遭,不用說,那是她用自己美麗的衣服向小夥子坦陳了自己對心上人的愛慕之情。
男人們在初一午前就出動,到親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們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時,城內城外有許多寺院開放,任人遊覽,小販們在廟外擺攤,賣茶、食品和各種玩具。
可是,開廟最初的兩三天,並不十分熱鬧,因為人們還正忙著彼此賀年,無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廟會開始風光起來,小孩們特別熱心去逛,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騎毛驢,還能買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多數的鋪戶在初六開張,又放鞭炮,從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聲不絕。雖然開了張,可是除了賣吃食與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鋪子,大家並不很忙,鋪中的夥計們還可以輪流著去逛廟、和聽戲。
縣城的過年直到過了十五,才算真正是過完了。
按照計劃,武平縣偽軍大起義1940年正月十七日開始。
冬天魯西的大平原一覽無餘,除了裸露的土地,就是落光了葉子的枯樹,還有低低的雜草,再就是破敗的村莊,這一切構成了一個黃色的世界。做為平面立體來說,土地、河流,算是平面的,雜樹和村莊就算平面上凸出來了,有點兒立體感了。
除了這些以外,農村裡還有工業的雛形,那就是窯廠。
孫莊和闞莊之間就有一個大大的窯廠。縣城裡要建設,村莊的地主、富農攢夠了錢,也要建幾座瓦房,這就需要磚瓦。窯廠就是這樣建起來了。
這個大窯廠,南北長,東西短,南北有三百米,東西也有二百米,足有二層樓高。裡面就和走廊一樣,拱形的,一條條的衚衕,好供以後放置磚坯用。上面呢,自然就形成了一個堅固的陣地,放上一個營也是沒有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