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建最終還是沒反成,因為在這之前就有人誣告他已經反了,所以平王首肯後殺他的人已經在路上了,幸好他的恩師武奢提前一步告訴他並與他一起逃。
可是,逃哪去呢?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太子建左右思量著,楚國已經不安全了便與伍奢等人逃往宋國,與他一起出逃的除了老師伍奢還有老師的兩個兒子伍尚和伍員。
伍尚是恩師的大兒子,伍員是恩師的小兒子也就是後來的伍子胥。
但是費無忌還不滿足,便又獻言說伍奢兩個兒子不簡單,恐日後與太子建捲土重來對楚國不利,平王便假意召伍奢與其中一子回來便不再追究此事。
然而伍奢與大兒子伍尚回去後,平王毫不猶豫的將其二人殺死,伍子胥從此恨上楚平王乃至恨上整個楚國。
還未到宋國,他便與太子建走散,伍子胥只得獨自去往宋國尋找太子建。
找到太子建後,沒想到宋國內亂至極,這一主一僕又不得不繼續逃亡,下一站他們選了鄭國。
糟糕的是鄭國不敢收留此二人,因為鄭國實在太小了,實力過於弱小,太子建與伍子胥都是楚國下了通緝令的待追捕犯人,若見此二人舉報者可得大獎,聽說獎金還挺豐厚。
不過鄭國再小也不可能親自抓此二人送回楚國要求回報,鄭國國君自認無法與楚國對抗,擔心收留此二人會招來楚平王不滿,屆時發兵伐鄭也不是不可能,因此並不想收留他們。
遂這一主一僕再次逃亡,下一站晉國。
誰知晉國也不是好鳥,而且是非常壞的鳥。
晉國與楚國本身就處於對立面,不死不休的那種,太子建與伍子胥轉戰至此實則是羊入虎口。
晉國大夫與國君一丘之貉,表面上不僅收留他們還打算助太子建一臂之力送幫他回到楚國並坐上楚王之位,但晉國狼之野心昭然若揭,聰慧如伍子胥豈能不知,晉國的目的其實是想吞併楚國,屆時來個傀儡君王借太子建的東風燒了楚國這敵船,一舉拿下楚國。
伍子胥將此可信度為百分之九十九的猜測告訴太子建,於是兩人又琢磨著繼續逃跑,可是二人還沒想好該逃到哪裡去時,晉國大夫便已經知曉這倆東風已經反應過來了且意欲逃跑。
想逃,可沒那麼容易。晉國大夫找死侍撲殺想要逃跑的他們,很不巧,太子建被殺了,而伍子胥卻逃過一劫。
於是他又成了孤零零一個人,獨自逃亡吳國,經此一事伍子胥算是徹底恨透楚平王,恨透整個楚國,若有機會他也再不想回楚國了,他要與楚國劃清界限,日後若死便罷,若不死他必與楚國為敵。
什麼狗屁母國,都去見鬼吧!當一個人被迫害至此,當一國之君昏聵到令人髮指的地步,世間小人當道,惡人滿地走不見良善之人有活路,此情此景寒心肺腑,那麼這個國家便沒救了,這個國家也不再值得留戀了。
聽聞吳國強盛霸道,吳王夷昧是個好君王,吳國在他的帶領下越發強盛,若能得吳國庇之,伍子胥必輔助吳王,傾盡心血,鞠躬盡瘁。
這是一個戰火紛飛的時代,群雄並起,各方有才有德之人擁兵據地,做一方王,時勢造英雄,這個時代需要能人有才之人聰慧之人,像伍子胥這樣的其實很吃香。
所以他相信自己去到吳國,一定能大展拳腳幹一番大事業。
但是要去吳國,需得經過楚國,這是一個大冒險,玩心跳的那種,一不小心就玩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