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大明百姓,都將自己視為大明的一份子,榮辱與共!而不再是麻木!
邸報將勝利的捷報帶到了全國,同時也在朝堂上引起了轟動。
元朝並不遠,不少大臣就是從元朝過來的,也當過元朝的官,聽到這個訊息後,難免愣了一下,心情莫名的有些複雜。
消滅掉元朝殘部,這雖然是個好事兒,可讓那些武臣將軍立了這麼一個天功,就很不合適了,特別這功勞還讓燕王朱棣這個藩王得了去,這很容易造成尾大不掉的問題。
自古以來,藩王勢大,對於中央朝廷而言,都是一個嚴重的威脅。
當初老朱不聽大臣勸說,執意分封藩王。
他認為“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
古代分封按性質分為兩類,一類是享有“高度自治權”的實封,另一類是“吃乾飯”的虛封。
所謂實封就是,封國有部分獨立於中央的財政、人事以及軍事權,諸侯王是諸侯國的實際領導人。
所謂虛封就是,封國接受中央垂直領導,諸侯王沒有任何權力,封國只是諸侯王們吃白食的飯票。
形象一點說,實封模式下諸侯王是“土皇帝”,虛封模式下諸侯王是“寄生蟲”。
老朱可不想讓諸侯王成為寄生蟲,所以他們被授予了相當大的自主權,比如他們都擁有一定的軍事大權,每個諸侯王擁有至少三衛兵力。
而在這些兒子中。
有九位擔負著戍邊職責的“塞王”,從東至西分別是遼王朱植、寧王朱權、燕王朱棣、谷王朱橞、代王朱桂、晉王朱、秦王朱樉、慶王朱栴、肅王朱楧,他們直接或間接地控制了數萬,甚至數十萬的大軍。
在老朱的幻想中,這些塞王能鎮守邊疆,成為大明的屏障。
可惜的是,這僅僅只是幻想。
前有“七國之亂”,後有“八王之亂”,這些都是血淋淋的教訓,但正所謂: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的教訓,就是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
甚至於老朱彌留之際,還留下一道遺旨:“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
以至於後面朱棣連造反的理由都不需要想!
這一次朱棣大獲全勝,必然會被大肆封賞,這更增強了他的勢力,朝臣們憂心忡忡,已不止有一個大臣在太子朱標的面前提起這件事情。
不過,朱標絲毫不在意,反而發自內心的為朱棣大獲全勝而開心,期待著和弟弟的相見。
對於朱標而言,朱棣並沒有一點威脅。
作為第二代,諸王多是情同手足,而朱標的權威又是無人能及,這位置自然非常穩固。
唯一的問題就是——朱標的壽命。
如果朱標早死,那他的兒子顯然鎮不住其他藩王,天下亂起來也是遲早的問題。
這也是蘇澈憂慮的問題,雖然在他的努力下,朱標的狀態看上去好了不少,可能否改變原本的命運,還是一個未知數。
至於藩王造反的問題,蘇澈並不擔心,有他在,這天下根本不可能亂起來,如果朱標真的死了,在選擇繼承人這方面,他也不可能再考慮朱允炆這種蠢貨。
幾日之後。
應天府外。
蘇澈看到了徵北大將軍朱棣和藍玉。
二人看到了天子鑾駕,連忙半跪行禮。
“參見父皇!”
“參見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