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配和流放並不是一個概念。
在很多人看來,流放和發配似乎是一個刑罰。
實際上在古代流放和發配是針對兩種人群的。
流放的犯人,大多是犯罪程度較輕或者是重犯受到連坐的家屬。
這些人被流放到邊遠地區服勞役,大多是有期限,即便是無期,也是有機會花錢活動一下關係就可以回去。
而發配就不同了,這些人大多是死刑犯獲得減刑,或者是一些犯罪情節較重的重犯。
這些人都屬於怙惡不悛的人,他們被髮配時會被在臉上刺字,刺明犯罪事由,然後到邊遠地區從事重苦力工作,身份基本淪為奴隸。
而這些發配的犯人又分為終身和永久。
終身就是規定罪犯要在邊遠地區服勞役至死。
至於永久,則是其子孫後代世世代代都為奴隸,永遠都要在邊遠地區服勞役。
所以,發配還好一些,那些流放的人就真的很慘了。
伴隨著刑罰的確定,一批又一批的富商、家族、官員被牽扯其中,全被抓了起來,罰款的罰款,抄家的抄家,流放的流放,發配的發配,以示朝廷之懲戒。
與此同時。
一條鞭法正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的進行著。
而那寶鈔抵稅收,同樣也在宣傳進行當中。
全國上下,一片沸騰,百姓無不歡歡呼雀躍。
一條鞭法直接將諸多稅務乃至徭役全部簡化。
這對底層的百姓來說,少了很多道程式,也就意味著少了很多被剋扣的過程,而官吏想要憑藉“最終解釋權”來刁難百姓,便沒那麼容易了。
此外,百姓手中一直花不出去的寶鈔,突然能抵扣稅收,而且還是原價抵扣,並不是按照貶值後的寶鈔價值來抵扣。
這意味著所有百姓手中的寶鈔,其價值突然暴增了一倍,小小的發了一波財!當真是意外之喜了!
至於一些富戶,在這事情發生之前,手裡就擁有不少寶鈔的,突然一波直接暴富。
當然,也有相反的例子。
松江府城。
一處府邸中。
黃老爺看著手中的邸報,一時間有些不敢相信,他左右踱步,忍不住喃喃自語說著:“一條鞭法,稅收統一,而且寶鈔終於能用來繳稅了?還能用來抵扣徭役?這最新推行的政令……”
“豈不是說,我黃家財庫裡的那些寶鈔,價值直接要翻番了?”
“這是天大的好事啊!”
黃老爺連忙招來了管家,“把庫房先生叫過來!”
不多時,黃老爺見到了庫房,連忙問道:“財庫裡還有多少寶鈔?”
庫房先生聽到這話,得意的說道:“回稟老爺,寶鈔那是都一張沒有了,全兌換成了靈石靈銀……”
“什麼?!”原本還很高興的黃老爺聽到這樣的回答,忍不住瞪大了雙眼,不敢置信的說道:“我的那些寶鈔呢?你到底弄哪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