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一個更好的制度,徹底取代宰相?
這個想法,朱標此前也考慮過,但沒有什麼好的想法。
而且,就算有想法,他也不敢和父皇說出來,擔心朱元璋認為他懶政怠政。
畢竟父親都這麼努力了,作為兒子,怎麼能還說累呢?
哪怕朱標的壓力已經非常大了,但他還是不敢說,只能勉強的撐著。
每日小心翼翼的處理各種國家大事,朱標只覺得如履薄冰,這讓他的精神一直處於緊繃的狀態。
而他排解壓力的方式只有做些男女之事,這更造成了惡性迴圈,使得他的身體每況愈下,雖說現在還沒有出現什麼問題和毛病,但根已經種下,生根發芽是遲早的事情。
蘇澈想要改變朱標的結果,那就只能從根本上來改變。
如果僅僅只是調理好了朱標的身體,那時間一長,問題還是會繼續出現!
所以,蘇澈想到了改變制度。
讓皇帝的工作壓力的得以減輕!
他並不擔心這會引起老朱的不滿,因為歷史已經證明了,這麼搞是錯誤的,以後的皇帝別說勤政了,甚至都有幾十年不上朝的!
在蘇澈看來,皇帝這個位置,就不需要事事躬親,將合適事情安排給適合的人,懂得分工,善於識人,這才是最重要的。
大明一國,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就是因為太過於努力,太過於勤政,才導致了進一步崩壞,加速了滅國程序。
由此可見,如果沒有足夠的能力,事事躬親,還真不是什麼好事。
此刻朱標聽到這話,頓時瞪大了雙眼,他有些好奇的問:“父皇打算如何做?”
“很簡單,組建內閣!”
蘇澈直接拿出了朱棣的內閣制度。
自古以來,宰相這玩意,要麼是皇帝的得力助手,要麼是皇帝的心腹大患。
丞相掌權,徹底壓制皇帝,這樣的情況並不在少數。
華夏自秦漢行獨相制,隋唐合相,一直到明廢宰相,立內閣,才讓丞相徹底消失。
內閣制度的本質是皇帝的私屬,類似於秘書機構,而不是國家法定的機構設定。
這決定了內閣的權力實際上代表了皇權,因此當皇帝放任或信任時權力會很大,當皇帝不放任時,權利會非常小。
這種隨意性,恰恰證明了內閣是皇權的附庸,全由皇帝好惡決定。
明中後期嚴嵩、張居正等內閣首輔操縱朝政,權傾一時,本質並不是皇權被架空,而是皇權被加強的體現。
如果放在其他朝代的話,早就開始加九錫、進王爵,駕六車,出入用天子鑾儀了。
追根究底,內閣的權力是皇權賦予的,而宰相的權力是制度賦予的。
即使是張居正這樣的內閣首輔都不能架空皇權,他還要拉攏馮保這樣的大太監。
內閣制度只能拿出一個處理方案,也就是所謂的“票擬”。
最後還是要皇帝批示同意後下發到六部執行。
如果說皇帝也比較懶的話,就會出現司禮監這樣的機構,因為能代表皇帝批紅用印,這就會讓太監的權利直接膨脹起來,也會產生閹黨宦官亂政當權的現象。
即便嚴嵩在嘉靖朝可以算是權傾朝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了,可是在嘉靖皇帝面前,也只能卑躬屈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