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印章用紅色印泥,賬目用黑色墨水。如果是先寫好再蓋章,那紅泥就應該在黑墨之上,反之則會有墨水寫在印泥上方的情況,這種就可以判斷屬於“空印”行為。
此外。
空印案也為後世立了兩個新規:
首先,賬目不能用“一”、“二”、“三”這樣的所謂小寫數字,更不能用阿拉伯數字,而要用“壹”、“貳”、“叄”這樣的所謂大寫數字。
其次,蓋章必須“朱在墨上”,即紅色印泥必須蓋在黑色墨水上方,以證明是寫好了字之後才蓋的章。
這兩個制度一直沿用到現代,仍是財務和公文制度最基本的原則,充分說明是非常正確的規則。
這“空印案”,或許就是朱元璋留給蘇澈的第一個考驗?
看蘇澈是否能處理得更加完美?
此刻毛驤聽到這話,老老實實告退,隨後離開了大殿。
而蘇澈託著下巴,盯著這空印賬冊,眼神幽幽,忍不住思索起來。
空印案後,有浙江寧海人鄭士利上書朱元璋。
鄭士利認為,陛下欲治罪這些空印的官員,是唯恐奸吏得到空印紙,弄虛作假危害老百姓,但這是不可能的,並提出了四個觀點:
其一,空印賬冊蓋的是騎縫印,具體到每張紙上印跡並不完整,與一紙一印不同,即使流散出去,也辦不成什麼事,何況這蓋了章的白紙也是輕易拿不到的。
其二,錢糧這些賬目數字,府必合省,省必合部,出入對錯,最後戶部說了算。而部省間距離,遠則幾千上萬裡,近則三四千裡,一旦有錯,週轉麻煩。先印而後書,這是權宜之計,且由來已久。
其三,國家立法,必須要有明確的法律,而後根據法律懲處違法者。但是,立國並沒有針對空印的法律,大家一直是這麼做的,並不知道有罪。如今一旦治罪,不能服人。
其四,國家培養一個合格的官員很難,能位至郡守的官員,都是數十年培養所成,這些官員並非草菅可割而復生,不能輕易殺之。
這一文章一出,暴怒之下的朱元璋立刻下令,原本被叫停的砍頭判決儘快執行,另外,讓錦衣衛趕緊出馬,先把鄭士利逮捕入獄,然後再好好查一查,看看他背後是不是有人指示。
這事件發生後,鄭士利笑道:“顧吾書足用否耳。吾業為國家言事,自分必死,誰為我謀?”
一副慷慨激昂的姿態。
然而。
朱元璋之所以這麼生氣,也很簡單。
因為鄭士利的說情之辭看似懇切有理,實則鼠目寸光。
朝廷培養官員當然不易,能當到知府知州的也堪稱能吏,但能吏就可以貪腐?
鄭士利前一段還只是說情,後一段則有點暗藏要挾的意味,這更是貪官們最常用的一個辯詞——
我們是行政體系的棟樑,就算有輕微的腐敗,但不至於垮掉,您現在懲治大家,豈不是拆毀整個棟樑體系?所以皇帝您應該容忍我們這一點點貪腐,這也是為了您的江山著想呀!
為了上層統治集團的政治支援,為了下層行政體系的完整,總之就是為了保持統治,貪腐就應該被容忍。
很多人都是這樣想的,很多皇帝也是這麼做的,歷朝歷代,基本每個皇帝都對這些小小的汙點視而不見。
多少官員指著這錢發家致富呢!
畢竟,要為了大局考慮嘛!
沒了官員,皇帝如何治理天下?
殺一個官可以,難道要把所有的官員全部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