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澈看著這幾個選擇,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選擇一,明刑弼教。
意思是用刑法曉喻人民,使人們都知法、畏法而守法,以達到教化所不能收到的效果。
直白點就是大開殺戒,這是老朱前世的做法之一,制定嚴格的刑法,用懲罰來讓官員敬畏。
可事實證明,這種做法的效果非常一般。
這邊人頭滾滾,那邊還是照常貪汙。
屍未移而人為繼踵。
治癒重而犯愈多。
一切的殺戮彷彿毫無意義。
也正是這過重的殺戮,才讓後世很多人貶低老朱,認為朱元璋是草根出身,沒什麼文化,行事太過於偏激。
甚至說朱元璋出身寒賤,寄跡僧流,村落文盲,秉性猜忌,內心極端自卑,總擔心被那些嘴碎的知識分子們譏諷,也深恐那幫打天下的勳貴們反過來對他老朱家不利,導致他的權力慾望陷入竭斯底裡之狀,同時對輿論、對文人、對功臣們則時刻提防,一有風吹草動就先除之後快。
然而這樣的看法,實在是將老朱這個千古一帝給看得太輕了。
十餘年的戎馬生涯,不僅鍛鍊了朱元璋的眼光和見識,更讓他有了洞察人心之能,此外還讓他的文化水準提升了很多,早已不是當初的村落文盲。
史書記載他起事之後,書不離手,廢寢忘食,這也是他能迅速成長起來的關鍵。
而朱元璋所統一天下之後,所要面對的情況,其實要比很多人想象中的要嚴重很多。
在元朝的統治之下,為了維護蒙古貴族的統治特權,採取了分化的民族壓迫政策,他們將天下人分為四等。
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漢人,四等南人。
四等人在政治、法律和經濟上的地位,都有不同的規定。
毫無疑問,這帶有明顯的種族歧視成分。
不過和滿清又有些不同,蒙古人採取的是“放牧制”,將權柄放給那些漢人地主官員,讓他們來幫自己收稅。
只要稅收足夠,作為貴族的蒙古人,根本不會管你如何殘害百姓,如何壓榨底層人。
這也給了地主階級、富商家族、漢人官僚足夠大的自主權,他們除了低人一等之外,能做的事情簡直不要太多,手中權柄更是前所未有的膨脹。
對於他們而言,元朝的統治,反而是最好的。
這也是哪怕到了明朝末年,依舊有很多富商懷念當初的元朝統治者,從而勾結外族,不斷資助滿清入關,試圖讓自己再次擁有當初的地位。
因為元朝的統治,社會的階級分化產生的矛盾可謂是非常的嚴重。
社會上也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很多問題。
一部分人已經徹底的遠離了人民群眾。
貪墨成風,腐敗橫行。
讀書人滿嘴仁義道德,心裡想的全是自己的生意。
在這樣的環境下,如果朱元璋不殺出個郎朗乾坤,那留給後人的,將會是一個爛攤子。
有一句話叫元以寬仁亡。
不過。
他們的寬仁對待的並非是百姓。
而是貴族、下層官吏,以及那些地主富商。
至於百姓的死活,統治者們從不會理會和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