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澈有些意外。
他完全沒想到這一次的模擬……
竟足足有八個選擇!
以往開局,要麼是三個,要麼是四個。
這八個選項的開局,還真的是盛況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突破到六段的關係?
還是說,是因為自己上一次模擬,不走尋常路,所以引起了很多英靈的關注?
不過這些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此刻的模擬。
到底如何選擇?
蘇澈認真看著這些選項。
選擇一,出生蜀地,五歲那年,女帝去世,長大後,好劍術,善詩賦,開始走上干謁之途……
這個選項,蘇澈頓時有了猜測。
莫不是詩仙李太白?
不得不說,很有可能!
時間,地點,包括興趣愛好,都基本對上了。
作為詩仙,李白是個非常出名的人。
很多人仰慕他的才華橫溢。
也有人羨慕他的放蕩不羈。
更有人欣賞他的灑脫自在。
實際上。
李白也有自己的煩惱,那就是在仕途一道上,他一直不怎麼順利。
因為出生於商賈之家,這使得李白沒辦法透過科舉來獲得選拔,從而進入仕途。
在這樣的情況下。
所以李白只能選另外一條路。
干謁。
所謂干謁,就是為謀求祿位而請見當權的人。
在唐代。
如果寒門弟子得不到考試的機會,就可以透過“投碟自應、自舉”做官,這就推動了干謁之風。
《舊唐書·馬周傳》載:帝以常何舉得其人,賜帛三百匹。
歷史上的馬周沒有參過科舉,但他也是讀書人,尤其精通《詩經》、《左傳》,有一次他西遊長安,拜訪了中郎將常何,他為常何寫文,論朝廷得失,他的文采也得到了唐太宗賞識,經過常何推薦,太宗就授予她侍御史,加朝散大夫。
馬周可謂是扶搖直上,一路高升至唐朝宰相,死後甚至陪葬昭陵。
李白、李賀、杜甫,白居易都獻過賦。
也就是所謂的干謁之途。
很多年過去後,李白成功進入了翰林院,然而他並沒有得到什麼實質性的官職,只是一個御用文人。
這也是李白的心結之一。
若是蘇澈能幫助李白走上仕途……
並在仕途一路上獲得一些成功,或許便能得到李白的認可了?
這應該算是一種破局之法?
李白,雖然一直鬱郁不得志,卻是文壇之大幸,留下了數不清的千古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