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的經濟徹底崩潰,一時之間,民不聊生。
當曹叡看到這般恐怖的景象之後,再想起自家國內那依舊高高在上的皇錦,心裡清楚,這玩意必須要管控好,必須要讓他的價格維持在一個穩定的範圍。
最好是隻能漲,不能跌!
就算跌,也只能小幅度的下跌,不要讓人產生恐慌的情緒,要讓大家都對這皇錦的未來有自信,讓大家明白,這是有價值的。
至於東吳這邊經濟崩潰的訊息,曹叡只能竭盡可能封鎖,儘量不影響本地的皇錦市場。
如果一旦崩塌,後果簡直不敢想象。
曹叡覺得這皇錦可能是諸葛亮的計謀。
可他轉念又一想,明明是自己貪得無厭,利用這皇錦賺了一波又一波的錢,整個曹家,夏侯家,魏國的高層們,幾乎都賺得盆滿缽滿。
這難道還要怪人家?
實在是沒有道理。
曹叡嘆息一聲,喃喃說著:“如此看來,只能儘快攻伐吳國,用戰爭來轉移內部矛盾,只要吞併足夠多吳國的土地,這點皇錦的風險,也就根本不算什麼了。”
而與此同時。
蜀漢這邊。
當蘇澈宣佈對東吳開戰後,蜀漢集團內部並沒有多少反對的聲音。
蜀漢內部早就有一些投魏黨。
比如譙周、杜瓊等蜀漢“投降派”,早已經身在蜀漢心在魏。
在原本的歷史中,他們多次發表亡國論,預言蜀國必將滅亡。
兩漢三國一直有一句讖語流傳很廣:“代漢者,當塗高也”。
袁術正是因為這句讖語敢於稱帝。
譙周曾經詢問杜瓊:“以前周徵君認為‘當塗高者’是魏國,他這樣認為的原因是什麼?”
杜瓊回答說:“魏,是觀闕的名字,正對著道路而顯得高聳,聖人取其相類同而進行論說罷了。”
當蘇澈決定聯合魏國,攻打吳國,荊州派自然不可能反對,而其他派系因為親近魏國,更沒有反對的理由了。
在他們看來。
魏國何等強大,佔據天下三分之二,只要他們穩定下來,滅蜀不過是分分鐘的事情。
此前諸葛亮屢次北伐,不僅為了轉移內部的矛盾。
更是為了讓國內的那些投降黨們看一看,強大的魏國,並非是無敵的存在。
他們,也是可以被擊敗的。
即便如此,那些投魏黨的態度卻依舊堅定。
他們並不看好蜀漢。
其實原因還有一個。
那就是他們沒有得到利益。
益州派作為三系之中最低的一層,處於蜀漢整個權力的邊緣,荊州派已經將蛋糕全吃了,殘根剩飯給了東州派,而益州派則連一口湯都喝不上。
小小的益州,蛋糕就那麼點兒大,蜀漢雖然耕地、人口也遠不如東吳和魏國,但整個官僚系統卻非常臃腫龐雜,如果每個人都想在利益的蛋糕上分一杯羹的話,那真正的當權者根本吃不飽。
諸葛亮作為丞相,同樣作為荊州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只能儘量維護荊州派的利益。
可如此一來,久而久之,人心背向,實在是太正常不過了。
他還活著的時候,或許沒人敢說什麼。
蜀漢這駕馬車還能勉強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