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如此,我們就聯合魏國,一起伐吳,吞吳之地!!”
聽著這話,眾將無不驚愕,紛紛抬起了頭,錯愕的說著:“伐吳?”
一直以來,吳國都是蜀漢的盟友之一,而魏國則是不斷攻伐的物件,這幾乎成為了蜀漢的基本國策,而現在,竟然要改變這基本的國策,轉掉頭來去打盟友?
這事情實在是太突然太荒唐了,眾人根本就不能理解。
姜維錯愕的說著:“丞相,我們剛剛大敗魏軍,才將他們打痛了,如此深仇大恨,他們豈能放下,然後和我們聯手攻吳?”
就連一向以魯莽為著稱的魏延,此刻也有些慌了,他連忙說說:“丞相,吳不能伐,且不說能不能成功,一旦吳滅,我們也長遠不了啊!”
原因很簡單,三國時期,說是天下三分。
但實際上,曹魏佔據了天下的三分之二,還是中原之地,北方的繁華之城,經濟強盛,人口眾多,國力鼎盛。
而南方多是蠻荒之地。
吳國很長時間都在對付山越,蜀漢也要花大力氣對付南蠻。
歷史長河中,從來都只有北方按著南方打,很少有人能北伐成功的。
朱元璋北伐成功了,一方面是南方已經發展得差不多了,二是元王朝已經徹底腐朽了。
而三國時期的曹魏,內部穩定,又盡佔天下富饒之地,這樣的一個恐怖的存在,統一天下,也不過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也正是明白這一點,所以諸葛亮一直以來的策略就是,聯合吳國,攻打魏國,不斷消耗著魏國的國力。
可惜的是,吳國這個隊友,根本不給力啊。
而蘇澈敢這麼說,自不是無的放矢,他笑了一聲:“此前我們沒有資格聯手魏國攻吳國,但現在不同,剛剛打了個漂亮仗,這證明了我們的實力,我們屯軍在這裡,不斷消耗魏國的國力,這對他們來說,無異於眼中釘,肉中刺。”
“他們比誰都渴望我們能退軍,所以必然會答應我們聯合的要求!”
“至於吳地一滅,我們獨木難支,這個問題不用擔心,此刻情況,和獨木又有什麼區別呢?”
“我們要將目光放得更長遠一些,要有戰略性的目光!”
蘇澈直接大手一揮,說道:“此事我已有定論,不用再爭論了!”
這話一出,眾將只能面面相覷,也不好再說什麼。
諸葛亮在蜀漢中,和真正的皇帝並沒有什麼區別。
在劉備時期,諸葛亮就已經開始管理三郡,署左將軍府一切事務,劉備外出,他直接代替劉備批閱奏章,調動軍隊。
等到劉備死了後,諸葛亮的職務是:丞相、錄尚書事、開府、司隸校尉、益州牧。
此前曹操的職務是丞相、錄尚書事、開府、司隸校尉、豫州牧。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如果諸葛亮真想取而代之的話,完全不是什麼問題。
既然蘇澈決定聯合魏國一同伐吳,那他們也阻止不了。
他們此刻方才明白,丞相召見自己一行人過來,並不是和他們商量這個事情,僅僅只是通知而已!!
很快。
蜀軍大勝而歸,班師回朝,蘇澈留了姜維和魏延在五丈原,同時朝著魏軍釋放了友好洽談的訊號,不出意外,和談之日,近在眼前。
與此同時。
隨著蜀軍打破魏軍,一時間天下震動,司馬懿也從神壇上跌了下來,他明明只需要當縮頭烏龜,一直熬著,就能憑藉國力贏下這場戰爭。
要知道的是,蜀軍千里跨線征戰,哪怕國力再強盛,和魏軍也很難熬住,對魏軍來說,堅持就是勝利。
可諸葛亮的假死,成功騙過了司馬懿,此外調兵如神,如臂指使,成功放跑了司馬懿,殲滅了魏軍主力,獲得降俘無數。
假死其實並不關鍵,成功騙過了司馬懿也並不是關鍵,關鍵在於調兵如神,張開一張大網,強行將司馬懿一口吞下,這才是關鍵中的關鍵。
數支隊伍的出發,分毫不差的配合,這要依賴於指揮之人的精確計算。
這樣的調兵遣將的能力,是非常恐怖的,自古以來,能做到這一點,無一例外都是神一樣的將領,韓信能做到,白起也能做到,此前的諸葛亮,顯然做不到這一點。
即便是蘇澈,也不過是照貓畫虎,勉強復刻了一波,這裡面的風險非常大,一旦魏軍抵抗能力再強一些,一旦司馬懿回援成功,那可就功虧一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