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你韓國給我們找什麼理由和藉口呢?
難道為了秦國之民殺外戚就不行了?非得找個造反的理由,才算是冠冕堂皇嗎?
當韓王聽到這個訊息後,臉色一陣青一陣白,這是何等的羞辱,拍馬屁拍到了馬腿上,這簡直太尷尬了,現在臉面丟了不要緊,最要緊的是秦王竟然真的出兵了!
要命啊要命,這十三歲的秦王政,怎麼就這麼好戰,一上位就要打他?他難道不知道上天有好生之德嗎?
這一定是那白起的決定!
白起是秦王政的師傅,更是秦國的新宰相,位高權重,多半是他又想砍人頭了!所以才催促秦王,發兵攻韓!
一想到白起這個名字,韓王的頭皮便是一陣陣的發麻,他的名聲實在是太恐怖了。
很快,又一個訊息傳了過來,韓王看著這份軍簡,瞬間失去了所有的力氣,直接癱坐在席上,他不敢置信的喃喃說著:“這該死的叛徒,我是如此的信任他……”
“這該……如何是好啊?”
……
一直以來,秦之東出,困在三晉。
所謂三晉,就是三家分晉,分出的韓、趙、魏三國。
這三國本就是一家,可謂同氣連枝,每次秦國東出,都會受到這三家的阻攔。
雖然三國在平時同樣有矛盾,但在面對西部秦國的戰爭中,往往相互支援,配合行動。
不要問為什麼,在面對秦國問題上,大家都會不由自主的團結起來。
面對這樣的局面,歷代的秦王的決策不斷在變化。
從秦孝公時期的中立楚韓、聯合齊趙、削弱強魏。
到秦惠文王時期的連橫弱楚。
再到秦昭襄王前期魏冉為丞相的蠶食諸侯、削弱三晉,後期范雎為丞相的遠交近攻。
得益於歷代秦君的披荊斬棘,給蘇澈累積了深厚的家底,此刻出擊,便是有著鯨吞天下之心。
第一個目標,便是一直左右橫跳,實力又弱的韓國。
而韓國的第一個目標,則是韓國的南陽郡。
值得一提的是,在春秋時代,凡是位於山地以南、河流以北的地方都叫“陽”,南陽基本是一個像張三李四一樣通用的名字。
所以,戰國時有不止一個“南陽”,常常造成混淆。
晉國有一個南陽,大約在黃河以北,山西南部,後來被韓、魏、秦爭奪。
楚國的南陽,差不多是現在的南陽。
齊國也有一個南陽,大約在泰山以南。
秦有一個南陽,韓也有一個南陽。
所以,當白起的十五萬大軍來到韓國南陽郡後,他有些不屑一顧的說:“就這裡也配稱之為南陽?”
他面露兇光,已經準備好大開殺戒了,他的眼中閃過這樣一個個畫面,人頭,很多的人頭,京觀,如同山一般的京觀……
很快。
南陽郡的太守王騰直接出城百里,將南陽郡拱手獻上,投了秦軍!
秦國的將軍可是白起啊,這還打個屁?
不打了,爺投秦了!!
南陽是韓國重鎮,駐紮的也是韓國精銳,太守王騰的投誠,自然不是太守一個人,還有大量精銳韓軍!
這裡的軍隊,本就是韓王調集全國的精銳,投放到南陽郡,就是為了作為前線,抵抗住秦國的大軍。
可現在,這些韓國的精銳,全都落到了秦國的手中。
當韓王看到這個訊息後,直接就絕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