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蘇澈剛到任不久,魯觀並不知道這位府君大人的性格,此刻聽到這話,直接人都傻了。
“我決定了,要給他們上上強度!”
蘇澈說著魯觀聽不太懂的話,隨後便鋪開一張紙,大筆一揮,開始寫了起來。
一旁的魯觀瞪大了眼,看到這一幕都驚呆了。
府君大人這是準備做什麼,寫東西上邸報對罵?
這麼做是不是有些不雅?
可堂堂府君,被罵了也不還嘴,似乎也有些不好。
府君在寫什麼呢……
魯觀湊過頭去,立刻看到文章標題那兩個字,瞳孔猛縮,心蹦蹦蹦快速的跳動起來,下意識的驚撥出聲:“這!”
他小心翼翼的說:“府君……這樣不好吧?”
“有何不好?這可是出自荀子的經典語錄!”蘇澈也不抬頭,淡淡說著。
文章標題上,那兩個字很是扎眼,正是——“賤儒”!
賤儒出自荀子的《非十二子》。
文章原文是這樣的:
弟陀其冠,衶禫其辭,禹行而舜趨,是子張氏之賤儒也。
正其衣冠,齊其顏色,嗛然而終日不言,是子夏氏之賤儒也。
偷儒憚事,無廉恥而耆飲食,必曰君子固不用力,是子游氏之賤儒也。
彼君子則不然:佚而不惰,勞而不僈,宗原應變,曲得其宜,如是然後聖人也。
這幾段的大概意思是:頂著一個累贅的高冠大帽,言辭恭恭敬敬慎微,行為模仿禹舜大德苦行樣,這就是子張氏之賤儒。
衣冠整齊,面色嚴肅,嘴裡就像是含著什麼東西一樣,整天不說話,這就是子夏一派的賤儒。
偷懶怕事,沒有羞恥之心,熱衷於吃喝,總是說:“君子本來就不用從事體力勞動”,這是子游一派的賤儒。
然而真正君子並非這樣,即便勞苦也不會懈怠和懶惰,有原則,卻也隨機應變,將各種事情處理得很得當,如此才是聖人。
蘇澈這一篇名為“賤儒”的文章,便應用了《非十二子》的內容,將辱罵、詆譭張仲景不配為濟世侯的人,批為賤儒!
隨後蘇澈又引用《禮記》裡為什麼記載孔子答魯君“丘不知儒服”。
說一直注重表面裝飾與樣子,這是賤儒之通病!
儒者,多少大事要幹,多少真思想要講,要幹利國利民的大事大學問,然而這群賤儒卻揪著細枝末節不放,挖空心思,排斥異己,根本不把目光放在利國利民的事情上。
這種賤儒,一向看不起醫生、農民、工人,認為這些人是低賤的,是不能接觸的,可他們的德行,卻遠遠不如這些在他們看來身份低賤的人,這實在是太奇怪了。
蘇澈引經據典,洋洋灑灑,一口氣寫了三千字,方才將這一篇“賤儒”寫完。
文章寫罷,文氣沖天,散著金光,一旁的魯觀看到這一幕,不可思議的瞪大了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