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改革的事情,李承乾自然不是一拍腦門便要乾的。
就在他於長安宣佈這些決議的時候。
成都府,貞觀皇帝陛下李世民也早就已經知道了這些,最近還不斷有金雕送來李承乾的一些補充細則,而李世民也正帶著官員們,研究著這些改革之中是否可能存在的弊病。
“是該改了,如今我大唐疆域之廣,遠超華夏任何一朝,我等所作也皆是古之未有,當時刻思變!”
李世民口中言語著。
麾下,成都府刺史盧仕明正認真看著這些關於朝堂各部門權能的劃分細則。
他主要關注的,還是關於地方的一些改革方案。
“各道設立三司,布政使為行政主管,管民政及經濟。按察使主官司法監察,直屬御史臺。都指揮使為軍事長官,無調兵權,僅管地方安穩。”
若是按照這上面劃分的改革細則來看,一旦所有事情敲定,改革正式投入實施。
那眼前這位皇帝陛下,是不是還有在太子那裡領一份“劍南道布政使”的官職?
e就很怪。
不過這放在貞觀這一朝皇家,又有什麼值得奇怪的呢?
盧仕明看得很開,如今他對自己的小日子相當滿意,這位陛下將來要去西征,他不論是跟隨,亦或者被調往長安,入廟堂,那都是青史留名了。
眼下他,以及眼前這位陛下真正需要關心的,還是一個問題。
太子,什麼時候繼位啊?
他小心的抬了抬頭,卻見這位陛下手中也正拿著一份改革文書,但卻神遊天外,一副憂愁的模樣。
很顯然,陛下也在和他想著一樣的問題。
“哎明明各項事情都決定好了,朕連龍袍都讓人給他準備好了,這個太子,他究竟還要等到什麼時候?!”
“這都貞觀八年了,這天下豈有八年太子的道理?!”
李世民口中罵罵咧咧著,上一個當太子的人,就沒活過第九年。
高明要是還不繼位,那這豈不就是不祥?
一瞬間,李世民彷彿立刻又想到了一個頗為有力的理由,眼睛一亮,讓一旁伺候的太監賀定拿來筆墨,又要給自己兒子和皇后寫信。
盧仕明“”
算了,習慣了。
長安這邊關於改革的事情,李承乾決定後,皇帝這邊沒有反對,那朝堂也便更不會反對。
時間進入六月,將太上皇那邊的事情安排妥帖後的英國公李靖,終於是趕回了長安,在李承乾跟對方講清楚了軍機處的用處和作用之後。
李靖一開始是推辭的,畢竟軍機大臣那可是和內閣首輔一個級別的,更何況如今他既有軍功,又有爵位的
他很擔心。
但李承乾卻是斜睨著他“英國公也一把年紀了,竟還需要擔心這些?比起擔心孤猜忌於你,不如好好擔心一下,會不會哪天猝死在案頭。”
李靖竟然無言以對。
於是,就這樣李靖領下了幫助李承乾搭建軍機處的命令。
這個工作量不低,為此他又和李承乾要了負責皇家軍校的翼國公秦瓊。
李靖在正式接下命令之後,便沒有了此前的猶豫和擔憂,如同戰場之中般,開始了指揮和選才任命。
軍機處下轄“藩王衛”和“奕軍衛”,其中藩王衛好說,不過李靖請示過了李承乾這邊,說要清點制定藩王麾下親兵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