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本身還能充當貿易中轉港口,能夠提供很大的價值。
比如北上島國的船隻,就需要在此修理,補充,同時放下一些貨物,購買鹿皮、蔗糖等寶貴物資。
這就讓它的發展有了堅固的貿易基礎。
燒林開荒。
聞人升實行古老的府兵制。
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家一戶分配土地。兵農合一,平時耕種土地,農隙訓練,戰時從軍。
其實也是大明的軍戶制。
這種體系,註定用不了30年後就會腐爛的。
因為軍官特別容易出現土地兼併。
好在聞人升使用的是古老一點的府兵制,可以維持的時間長一些。
其實這也和滿清的八旗類似。
其實滿清八旗就是學習的大明的軍戶制。
只不過是因為生存壓力,將地位顛倒過來。
軍戶高高在上,剝削擁有奴隸。
即便是八旗貧賤者,也能透過壓迫和剝削漢人包衣來獲得利益,維持生存,進而大大緩和了八旗內部的經濟矛盾,從而讓他們顯得團結。
這才是八旗早期上下一心,很是能打的根本經濟原因。
這就是經濟矛盾對外轉移的結果。
八旗統領們不明白這個經濟原理,但不妨礙他們本能地明白,自己族人窮,帶著窮人搶大明,就能讓自己的窮人不造反。
而大明軍戶就沒有辦法了。
被壓制,被剝削,最後一點戰鬥力沒有。
平時沒有操練,一上戰場,只要看到敵人就要準備逃跑。
家丁們人數不多,戰鬥一旦不順,軍戶兵就要潰逃。
而對於聞人升來說,30年之內解決大明、遼東、農民起義這些問題足夠了。
15萬人有3萬戶,一戶一兵,可以整出3萬兵來。
為了精銳和減少後勤,提升機動力和作戰力,他將3萬人又精簡了一下,最後精簡到8000人。
其中6000戰兵,2000輜重兵。
戰時僱傭流民做挑夫。
2000輜重兵是專業訓練相關後勤之事。
做飯、紮營、挖壕溝,都是古代兵書中早就說好的東西。
其實什麼方法都有,大明失敗的原因不在於不知道方法,而在於明知道,卻不想用,不能用,用不了。
徵兵之外,就是多種糧食。
大米、甘薯、玉米,統統安排上。
整個大員,最後安置一百萬流民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只是還需要繼續擴張就是了。
北方越來越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