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關縣城被拿下後,第二處縣城,位於東南五十里外的餘陽縣,同樣被拿下。
兩座縣城,就與碎蔥嶺上的聖教根據地,形成鐵三角。
拿下這兩座後,聞人升沒讓人再進攻,而是專心培訓人員。
一縣之地,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七品縣官,他所管轄的機構,幾乎就是朝庭的微縮版。
縣衙之中,有著吏、戶、禮、兵、刑、工六房,對應著六部。
所以能治理好一縣之地,方能治理天下。
很多義軍就是邁不過去這個坎,最後死在了半路上。
治理好一縣的意義,非常重大。
意味著正規與流賊的區別。
滿清能成事,與李自成不能成事,很多人找了無數原因,其實最直接的就是前者能管好地盤,後者直到最後才勉強開始管理地盤,而且非常粗疏。
聞人升非常明白這些道道,所以他不會盲目席捲天下。
而是開始用兩縣之地,培養人才。
教書,是他的老本行。
而教書先生, 統領天下, 在後世則是常態。
吳關縣的縣學,原本是供秀才讀書的,現在被改造成培訓學院。
“一縣之地,凡大小事務, 無不在於三者:農、工、商。此三者乃財富的產出與流通, 而士不產出,應是服務於前三者, 協調, 研究,安排, 提升效率。”
“農者, 種地……”
“工者,打鐵,木匠,絲綢……”
“商者, 錢莊, 商鋪, 車行……”
聞人升事無鉅細, 將他這些年的觀察, 結合本地經驗, 一一灌注給這些人。
重複教學, 淘汰制。
每週一考, 每門課程只允許三次不合格, 不合格者清退,換下一批。
學生不是兒子, 兒子換不掉,笨蛋只能自己受, 學生就可以優中選優。
一縣之地的優秀者,其實已經很厲害了, 相當於從十萬人的基數中精選。
聞人升講的這些知識,又不涉及到那些高深的自然科學門類。
都是一些社會管理學和基礎科學, 主要是現有知識的歸納總結和傳播。
比如先進地區的農業技術, 手工技術,管理經驗……保證貼合實際。
聞人升就不會隨便引進什麼新東西,因為沒有經過實踐檢測,再好的技術落地之時, 也會出現無數BUG。
真當玻璃水泥那麼好造?
只是寫個“lo,world”, 有多少人第一次編寫時就出現多少警告和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