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你這麼說……”
顧北拿起了那本書,在手上晃了晃。
“你覺得這個故事拍出來,能有多少商業價值?”
張一謀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他知道,這個故事註定吸引不了觀眾,誰願意看一幫老狐狸悶頭算計人啊!
“你的意思是……別拍?”
“現在先別拍。”
張一謀不解:“什麼意思?”
顧北笑了:“你先得體現出足夠的商業價值,然後再去追求藝術。”
就像馮褲子一樣。
如果他一上來就拍《夜宴》、《1942》這種電影的話,票房恐怕會更慘。
正是因為他先拍了《甲方乙方》、《沒完沒了》、《不見不散》、《大腕》這種叫好又叫座的商業電影,讓觀眾認可了他的商業價值。
於是,等到馮褲子想要追求電影的藝術性時,觀眾才願意捧場。
“商業片?”
張一謀說著,首先就想到了馮褲子。
那部《甲方乙方》他看過,一開始嗤之以鼻,感覺那根本就不能算電影,幾個小品串在一起,哪來的什麼藝術性。
可後來隨著《甲方乙方》的票房資料被公佈出來,張一謀也嚇了一跳,他怎麼都想不明白,為什麼這種電影居然會那麼受觀眾的歡迎。
而他此前拍的《紅高粱》,榮膺歐洲三大,卻在上映之後,遭遇無人問津的窘況。
這段時間在香江,忙著做《活著》的後期,期間看了不少香江電影,也包括光亞影業推出的那部《東成西就》,張一謀漸漸的明白了。
要拍觀眾喜歡看的電影作品。
作為圈內人總是會不自覺的拔高電影的地位,可實際上電影誕生之初,只是一種娛樂方式而已。
想要體現電影的真正價值,就必須看觀眾的反應,還有更為直觀的票房資料。
如果只是拍給自己看,那就有點兒曲高和寡,故弄玄虛之嫌了。
“等我一下!”
顧北說著起身出去了,等再回來的時候,手裡拿著一沓稿紙。
劇本??
張一謀連忙接過。
像這樣的劇本,或者故事大綱,顧北辦公室的保險箱裡還有很多,都是他抽空寫的。
誰說他什麼都不幹,只會當甩手掌櫃?
平時他可沒閒著,不然的話,這些劇本都是打哪來的?
就算是抄,也要花費不少工夫呢。
“戰國時期的故事?”
張一謀自言自語了一句,接著又往後看。
英雄!
此前,顧北曾和張一謀討論過中國人自己拍大片兒的事,從那個時候開始,顧北就在做準備了。
中國的商業大片兒開山之作,必須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