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大話西遊》正是在喜歡追求新生事物的年輕人之間流傳開來的,對此,上了年紀的人永遠都理解不了。
可是,能被一個群體喜歡,追捧,這說明《大話西遊》上映之初遭受冷遇,並不是質量不行,而是當年那屆觀眾不行。
上輩子,《大話西遊》是在1995年上映的,那個時候網際網路還沒普及,去電影院看電影還是主流娛樂方式。
但是,值得注意的一點,能去電影院消費的,往往都是有消費能力,而且年紀稍微大些的人,對於他們來說,《大話西遊》確實過於前衛了。
而這種前衛,往往是年輕觀眾才能接受的。
片中有太多前衛的地方,是上了年紀的理解不了的,比如至尊寶那顆會說話的“桃子”。
在成年人的認知當中,心臟是一個沒有思考能力的器官,而電影卻把心臟具象化成了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且會說話的個體。
還有紫霞的雙重人格,至尊寶以及孫悟空的身份定位。
成年人看著會覺得非常混亂,反倒是年輕人能容易理解。
紫霞的雙重人格,是因為前世和姐姐青霞鬥得太厲害,佛祖為了化解兩人的怨氣,就把兩人綁在一起,化作日月明燈裡面的燈芯。
所以,紫霞其實就是一條燈芯,但這條燈芯裡面卻有著紫霞和青霞兩個人。
所以紫霞才會有雙重人格,白天是紫霞,夜晚是青霞。
而至尊寶和孫悟空的身份定位,就更有意思了。
兩人是同一個人,但又不是同一個人,因為中間隔了500年。
至尊寶雖然是孫悟空轉世,但卻只是五嶽山的山賊頭頭。
而在至尊寶藉助月光寶盒穿越到500年前,這個時候,至尊寶也就不是至尊寶,在500年前的經歷,正是至尊寶蛻變成孫悟空的過程。
除了這些,《大話西遊》最前衛的地方,是用宿命論來包裝愛情。
這種前衛,對於一些年紀很大,思想已經固化的人來說是很難理解的。
他們無法理解,只會罵《大話西遊》是文化垃圾,怎麼能安排孫猴子去談戀愛。
這不是瞎胡鬧是什麼?
但為什麼猴子就不能談戀愛了?
特別是孫悟空這種靈猴,他難道就不具備感情嗎?
所以,這種想法只有具備叛逆精神的年輕人才能接受。
在孫悟空被觀音大士降服後投胎轉世,成了500年後的五嶽山山大王至尊寶。
雖然此時至尊寶是一個有著七情六慾的凡人,但命中註定,至尊寶必須捨棄情慾,重新成為孫悟空。
可至尊寶卻愛上了白晶晶,接著又愛上了紫霞。
註定不能在一起的人,命運卻安排他們相遇。
到底是突破命運的枷鎖,相信人定勝天,還是天道不可違?
為了愛情,至尊寶一次又一次的對抗命運。
先是用月光寶盒穿越時空去救白晶晶。
到了500年後,又不斷欺騙紫霞,以拿到月光寶盒,藉此再次回到500年後。
但歷史不僅沒有脫離正軌,反而一直頑固的按照原有的軌跡一直走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