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事……確實是我欠考慮了,不過,姜導,你也得理解,這部戲的投資那麼多,光靠華藝一家根本接不下來。”
姜紋能不知道嘛!!
事實上,他雖然沒認真算過要拍這部戲需要多少錢,可他就是因為不想再和當初拍《陽光燦爛的日子》時一樣,手頭始終緊巴巴的,於是便多要了一點兒。
想的是等到拍完之後,再把剩下的錢還回去,可他卻忘了,自己拍戲,剩下錢的機率能有多大。
“理解,都理解,可您也得理解理解我,劇本創作不是件容易的事,現在雖然是改編,可這個更費時費力的,我跟您保證,我會盡快。”
好吧!
王忠君心中暗暗發出了一聲嘆息。
已經上了賊船,想下來怕是難了,只能硬著頭皮往前拱,心裡還得祈禱著姜紋能發揮出和《陽光燦爛的日子》一樣的功力。
王忠君的願望註定會被滿足,姜紋在《鬼子來了》這部電影上付出的心血,應當是遠超《陽光燦爛的日子》。
如果單純的從電影的角度來分析的話,《鬼子來了》應該算是姜紋最好的一部作品。
雖然故事情節相對平淡了些,但是,如果深度分析的話,真的會讓人感覺頭皮發麻。
姜紋改編後的劇本,淡化了原著對飢餓的描寫,對生存的探討,轉為對中日兩國國民劣根性展開了深入分析。
馬大三、董漢臣、花屋小三郎,還有那個酒冢,都是戰爭年代典型的代表人物,他們或自私偏狹,或賣國求榮,或恩將仇報,或人面獸心,不一而足。
馬大三和花屋小三郎是整個故事中最富有張力的兩個人物。
前者是中國的莊稼人,後者是小日本的桑農,花屋作為俘虜被馬大三看管時,他一心激怒村民,尋求自裁機會,表現倭王戰士的勇敢無畏。
馬大三則膽小怕事,既不敢得罪日本人,又不敢得罪持槍的神秘人,他和鄉親們一切行動的出發點,都是自身的安全。
兩人的性格正好代表著侵略者囂張氣焰,和被侵略一方老百姓得過且過。
而當花屋真正感受到死亡的恐懼後,小農的本性復活,涕淚橫流的懇求村民饒命,此時的懦弱與他先前的無畏形成對比。
而馬大三目睹了小日子屠村後的慘狀,手持一把斧頭闖入戰俘營劈殺多人,此時他的勇敢與先前的膽小也形成了對比。
花屋和馬大三形成了逆向的性格交換,而這一交換,正發生在戰勢轉換的時刻。
不得不說,姜維確實是個鬼才導演,在脫離原著的基礎上,又將整個故事講的更加生動鮮活。
這份能耐一般人還真沒有。
事實上,《鬼子來了》完成之後,業內很多人也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可惜的是,這部電影被禁了。
整部戲當中,所有的中國人,居然沒有一個在面對侵略者的時候,能表現出英勇抗爭到底的大無畏精神,不禁你,禁誰啊??
國外的版權是否好賣,暫時存疑,可國內的市場,王忠君可以不用惦記了。
但此刻,大老王還啥都不知道呢。
滿心想的全都是華藝兄弟未來能將姜紋招致麾下,然後憑藉著姜紋的新作,揚名國際。
等等!
王忠君突然又想到了一件事,此前顧北好像是在提醒他什麼,可當時的他根本就不在意,還曾惡意揣測顧北是不是因為嫉妒,姜紋選了華藝兄弟,沒選茗芊影業。
不對!
太不對了!
不是姜紋沒選茗芊影業,而是茗芊影業沒看上姜紋的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