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沒別的意見,就這麼定了吧!”
央視辦公大樓的某間會議室內,經過激烈的討論,意見逐漸統一。
關於《水滸傳》的編劇人選,央視採納了顧北的意見,面相全國廣徵各路豪傑。
經過反覆的討論研究,備選範圍逐漸縮小,最終根據得票數圈定了兩個人選。
著名作家王爭光和業內知名編劇冉萍。
可在這兩人當中,到底選哪一位,顧問團的意見又出現了分歧。
兩人的支援率相當,每次開會,都吵個沒完,始終定不下來。
最後,還是顧北這個總導演拍板。
既然兩個人分不出個高下,乾脆兩個人一起寫。
王爭光文筆硬朗,讓他寫故事裡的英雄豪傑,沙場爭鋒,冉萍擅長風月傳奇,讓他寫有女性角色的部分。
縱然是一部英雄豪傑的戲,裡面也不能沒有女人。
只不過施耐庵的筆下,除了梁山上那三位,其它女性人物的著墨都不多,而且基本上都是反角。
這也是顧北要著重改的部分。
要用現代意識和戲劇常識,重述了水滸故事。
這是顧北在劇組第一次開會時定下的調子。
不能對著施耐庵老先生的原著照抄,要拍出點兒不一樣的東西。
比如潘金蓮這個人物。
現在人們提到潘金蓮,刻板的印象就是個水性楊花的女人,跟西門慶勾搭成奸,還下毒謀害親夫,簡直惡的不能再惡了。
可如果理性的看待潘金蓮這個人物的話,她難道真的一開始就是惡的嗎?
原著中曾寫到,潘金蓮原是大戶人家的婢女,貌美聰明,因不願受主人侮辱,遭到報復,被迫嫁給了武大郎。
雖然是被迫的,可是從她不願屈從主人這一點,至少能看得出,她不是個貪慕虛榮的。
從一個良家女子變成謀害親夫的毒婦,這裡面也有一個過程。
山東版《水滸傳》裡的潘金蓮,幾乎一登場就讓觀眾瞧出這不是個好玩意兒。
第一次見著武松的時候,那眼神絲毫不帶掩飾的,恨不能將小叔子給生吞活剝了。
但是,現在讓顧北來拍,他更願意參照前世央視的那個版本。
最初的潘金蓮應該是一個勤勞持家、足不出戶的良家女子。
央視版裡面潘金蓮和武大郎夫妻兩個曾有過一番對話。
潘金蓮給武大郎打水洗腳,武大郎推拒。
潘金蓮在這個時候說的是:“伺候的是自家男人,這有何妨?我從小賣給張大戶家做丫鬟,受人擺佈,吃了不少的苦。如今嫁給大郎,總算過上了安生的日子,我呀,也認了。”
武大道心疼媳婦兒:“咱也不是張大戶,你這樣待我,倒叫我心中不安了。過去的事就別多想它了。”
一派夫妻相愛的模樣。
可平靜的生活,因為武松的到來被打破了。
武松身軀雄偉,眉目英朗,鏡頭再一轉,枕邊人嚼著嘴磨著牙,三寸丁,枯樹皮。
正是從這一刻,在潘金蓮的心裡才埋下了對武大郎的嫌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