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也有人說,那個時候的朝廷腐敗不堪,科舉考試必定也是藏汙納垢。
如果這樣想就太想當然了,稍微瞭解宋史的都知道,北宋的科舉考試一直是比較公平的,吳用不去參加科舉,責任完全在他自己,說白了就是考也考不上。
剛跟隨晁蓋上梁山的時候,當時梁山的老大還是王倫,吳用這廝玩陰謀詭計,唆使林沖殺了王倫,使林沖始終背上了弒主的惡名。
可事後,林沖並沒有獲得應有的地位。
照理來說,晁蓋做上了梁山泊老大以後,林沖應該得到一個二把手的位置。
但是,林沖未能如願。
此後,林沖在梁山泊的位置更是一路下降,連盧俊義、公孫勝這些人都排到他前面去了。
從這個事情可以看出,吳用算計了林沖。
算計林沖也就罷了,畢竟不是一夥的,可晁蓋呢??
晁蓋在攻打曾頭市的時候,被史文恭射死,晁蓋一死,宋江當上了梁山泊的老大,在他上臺以後,晁蓋一系的人馬就迅速被邊緣化了。
吳用在這個時候,完全丟掉了一個知識分子的氣節,一陣上躥下跳,終於博得宋江的好感,得以繼續留在梁山泊的最高層。
相比較之下,晁蓋的其他人馬,如阮小二、劉唐、白勝等人,就被徹底邊緣化了。
對於這些老兄弟,吳用卻沒站出來拉一把。
可以說《水滸傳》這部書就是古代版的《古惑仔》,哪來的什麼義氣,什麼替天行道,就是一幫精力旺盛的混子,無處發洩,扎堆兒瞎胡鬧。
如果要把這個故事拍出來的話,肯定不能按照原著拍,畢竟還是要弘揚正能量的,真要是拍出來一幫禽獸,估計上面也不給過審。
可也不能像浙江臺拍的那一版,過度粉飾,把一個個窮兇極惡的東西,弄得有多委屈。
彷彿做壞事都是被人逼的,跟他們一點兒關係都沒有。
該如何刻畫人物?
顧北拿起筆來,在一張紙上落下四個字——區別對待。
沒錯,就是字面意思。
對一些老百姓印象深刻,卻有觀眾緣的好漢,要著重刻畫,突出其英雄氣概,這其中就包括《水滸傳》整部書的書膽武松、還有阮氏三兄弟、林沖、魯智深這些好漢。
還有李逵!!
雖然在原著裡,這就是個嗜殺的禽獸,可誰讓觀眾喜歡呢!
所以就要突出他的憨直,弱化他的殘暴。
還有一些人物,也要稍稍擦掉其身上的血腥氣,比如孫二孃。
而有些人物,就沒這麼好的待遇了,原文裡怎麼寫的,就要怎麼去刻畫,比如矮腳虎王英。
顧北開始在紙上落下一個又一個好漢的名字,將他們分門別類,歸入不同的檔中。
有的是要極力褒揚的,有的是要客觀評價的,有的是要稍加美化的,有的則是要大加貶斥的。
等到將一百零八個好漢都寫下來之後,顧北又開始在上面刪減。
畢竟就算是在《水滸傳》原文裡,也不是每一個好漢都有獨立的故事情節,大多數明顯是被拉過來湊數的。
比如那個紫髯伯黃浦端,顧北嚴重懷疑,施耐庵老先生是寫到最後,掐指一算,發現少了一位,於是就弄出來這麼一個人物湊數。
前世央視版的《水滸傳》也刪減掉了大部分無關緊要的人物,只要保證故事的主線就行了。
這麼刪減下來之後,接下來就是要圍繞著保留下來的這些人物,重新捋整體的故事線。
等顧北寫完,天都已經黑了。
呃?
明明說要再考慮考慮的,怎麼連劇本大綱都準備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