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是要讓大傢伙的精神繃緊了那根弦兒。
現在看來,還真的沒起作用。
幾位主演湊在一塊兒正吃著早飯,說說笑笑的,也不知道樊明說了什麼,引得其他人笑得東倒西歪。
“好事兒,平常心面對工作,我也不想把組裡的氛圍搞得那麼緊張!”
吃過早飯,吳曉東按照事先準備好的在協調各組佈置片場,重新安排機位,馮褲子則找到了攝像組,一起分析分鏡頭指令碼。
顧北沒事兒幹,拿起本書看了起來。
《三國演義》
既然已經答應了王福林,等拍完《武林外傳》,就要進《三國演義》籌備組幫忙,自然事先也要做點兒準備工作。
說心裡話,論經典程度,《三國演義》照比《西遊記》還是有點兒差距的。
問題就在於劇組從一開始就沒定好調子。
誰都知道,拍“三國”這麼一個大的題材,肯定是個燒錢的買賣。
最近臺裡一直在瘋傳,廣電那邊為了《三國演義》準備了1.2億的資金,可具體能落實到哪一步,現在還不能確定。
別說1.2億,就算是0.12億,國內的影視人誰見過這種大手筆?
所以,從一開始,《三國演義》劇組還是抱著要過窮日子的心態,在定調子。
武戲文唱!
大概從籌備之初,就已經定下了。
具體就表現在了《三國演義》故事開篇的部分,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
汜水關前,關雲長溫酒斬華雄。
這個事件雖然是虛構的,稍微清楚歷史的人都知道,ko了華雄的是江東猛虎孫文臺。
羅貫中為了突顯關羽的勇猛,於是就來了一招乾坤大挪移,把這樁功績安在了關羽的頭上。
甭管是史實,還是演義,溫酒斬華雄的故事,可以說是深入人心,就跟後面的過五關斬六將一樣。
關二爺的出道經典一戰,本該熱熱鬧鬧拍出來的。
可前世《三國演義》是怎麼展現的呢?
全程沒看見關羽和華雄交手,光瞧見張飛跟那兒擂鼓助戰了。
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張飛釋放音波功,把華雄給震死的呢。
初次之外,還有好幾場著名的戰鬥,都是透過旁白的方式,幾句話就給揭過去了。
至少在對《三國演義》的普及上,原版電視劇做的並不到位。
而且,三國年間英雄輩出,豪傑輪番登場,這麼一個金戈鐵馬的大時代,靠旁白,還有文戲哪能支撐得起來。
所以從官渡之戰開始,王福林導演也在有意的做吹調整,將疆場廝殺,攻城陷地的比重加強了。
這才有了後面的長坂坡趙子龍救幼主的經典場面。
所以……
呃?
顧北反應過來,書上已經被他寫滿了字。
啥時候寫的啊?
“顧導,可以開始了!”
這會兒已經天光大亮,完全滿足拍攝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