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還得到了王福林的認可。
這下好了,省的以後麻煩。
顧北記得上輩子曾看過一期王福林的專訪,在談到《三國演義》的時候,他曾特意提起,孫權這個人物,本來是定了另外以為演員的。
可那個演員臨時加價,而且,還要求在拍攝期間,不能騎真馬。
這種條件,王福林怎麼可能答應,當即就決定換人。
可諸葛亮馬上就要過江了,孫權的演員卻沒了。
選中吳曉東,也是王福林無意間察覺到的,選來選去,最合適的人就在身邊。
這可上哪說理去。
定了,直接定了!
本來以為關於選角,肯定會非常困難,每一個角色的演員都要爭論許久才能定下一個大方向。
結果呢?
一上午的時間,四個主角全都定下來了。
就剩下了一個曹老闆。
儘管顧北同樣拿出了畫稿,但王福林這次猶豫了。
關於曹操這個人物,應該如何描寫,大家的意見始終存在分歧。
因為歷史上的曹操和演義裡的曹操,完全就是兩回事兒。
對於曹操的評價,最為經典的就是《三國演義》裡面那句:“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歷史上是否當真有人這麼評價過曹操,後人不得而知。
不過從曹老闆的人生經歷分析,這個評價倒是非常中肯。
歷史上的曹操沒有演義和影視劇作品中渲染的那麼的無惡不作,反而生性節儉,不喜奢華。
史載每次戰爭攻城拔邑,繳獲華美的東西,曹操會全部賞賜給有功之臣,不惜千金,各地進獻來的物品,也都和群臣一起享用,從不獨自吞佔。
而在《三國演義》原著,以及戲曲舞臺上,影視劇作品中,曹操大多是以奸雄的面目出現。
在多種的性格之下也有著讓人不解的地方,比如說狡詐敏感多疑的性格特點。
也正是因為他的多面性格,所以也為演員在如何詮釋這個角色的時候,增加了不少的難度,同時堪稱傳奇的人生經歷,也使曹操成為三國題材影視劇中最有亮點的人物形象之一。
之前開會討論時候,顧北曾提出過,對於三國人物不能過分解讀,要保持人物的單面性,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比如關羽,他曾在曹老闆麾下效力的時候,找到曹老闆,提出攻下城池之後,要敵方某位將軍的妻子。
顯然,這種行為是不符合忠義無雙形象的。
要是把這個都拍出來,到時候觀眾指定把電視機都給砸了。
所以,不能過分解讀,保持觀眾想要看到的那個樣子就好。
唯獨對曹操這個人物,不能只信《三國演義》的一面之詞,最好結合《三國志》,以及其他史料記載,重新塑造曹老闆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