饞!
“你幹什麼去,吃飯啦!”
李素芬剛把顧孝武叫起來,見顧北要出門,連忙把他叫住。
“南南想吃油條。”
話音未落,人已經出去了。
“你就慣著她吧,把她嘴養刁了,我找你算賬!”
最後這句顧北沒聽見,聽見了也只當耳旁風,兩世為人,就這麼一個妹妹,他能不慣著嘛!
沒錯,顧北是個重生的,也不知道咋回事,一覺睡醒就到了80年代初的京城。
整整一個月,顧北一直小心翼翼,按部就班的過著,每天上學,放學,有過宏圖大志,卻沒地方讓他施展。
80年代初,時代洪流過去沒幾年,雖說改開的春風已經刮到了京城,讓這裡的老百姓聞見點兒不一樣的味道,可剛剛從壓抑當中緩過一口氣的人們依舊謹慎。
現在的日子,老百姓已經想當滿足了,畢竟帽子小了,鞋也少了,腦袋不疼了,腳也不那麼憋屈了,還有什麼不知足的。
而且,這個時代的人們雖然打破牢籠,幹勁十足,但相對來說,還是熱衷於安逸,習慣於在一個相對熟悉的圈子裡生活。
沒有多少人敢於跨出第一步。
可顧北不同,誰讓他經歷過不一樣時代的呢。
前世的經歷,註定了他不會甘於現狀,早晚得折騰起來。
不過現在還是得穩住了,不能浪。
“趙大爺,吃了嘛您?遛鳥去啊?”
“王叔,早,您這腳踏車都多少年了,漆皮都掉沒了,還捨不得換呢?”
“劉奶奶,您慢著點兒,別再閃著腰,我幫您拿。”
顧北一路往外走,一路跟鄰居們打著招呼,順手還幫些小忙,得了好幾朵小紅花。
有禮貌,熱心腸。
這年頭要是有個好名聲,相親搞物件都能亮出來作為資本。
顧北家住的是個標準的大雜院,前後三進的院子,不過這裡可沒有三位主事的大爺,也沒有個嬌俏的小寡婦整天在院子裡洗衣服,等著傻子的飯盒。
鄰居們之間雖然少不了吵架拌嘴,可勾心鬥角的齷齪事絕對沒有,這個年代的人,思想和境界還是非常淳樸的。
顧北也從剛來時的不習慣,漸漸的融入其中,上輩子生活在鋼筋水泥大城市,關上門,連鄰居長什麼樣都不知道,一點人情味兒都沒有。
哪像現在,甭管誰家有點事,站院子裡招呼一聲,左鄰右舍都會伸出援手。
整個院子從結構上不難看出,原先也是非常規整的,可隨著住進來的人越多,再加上以前還沒施行基本國策,每家仨倆孩子算是標配,生五六個的也不是沒有。
孩子多了,居住空間卻不會隨之增加,孩子小的時候還好,在一鋪炕上隨便骨碌,可等一個個的長大了,到了結婚的年紀,每家每戶只能自己想辦法。
今天你蓋一間偏廈,明天我搭一個耳房,誰也別說誰。
等街道居委會發現的時候,木已成舟,人家就賴在裡面不出來,總不能直接扒房,把人給砸死吧。
顧北他們家沒跟著湊熱鬧,一方面是因為當時顧孝武夫婦都在鄉下,家裡就顧北兄妹兩個,沒人主事,再有就是他們家不缺房。
中院三間正房,加上兩側的耳房都是他們家的,為此,不少人眼熱。
可眼熱也沒轍,誰讓顧家原先人口多呢。
後來隨著姥姥姥爺去世,小姨出嫁,如今就剩下了他們四口,人均居住面積嚴重超標。
也因此,顧北家的房子是唯一還能保持原貌的。
等再過些年,就會有人站出來表達惋惜,這裡的每一塊青磚,每一片綠瓦,都承載著幾百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