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宜回府,悉悉索索的收拾一通,打點了行李,行文筆墨,指點了三變詩文後向縣衙走去,向主簿做了交代,便急匆匆在三更帶著家人離開,不料任城縣民幾乎傾城出動,早早的站在街頭,遮道阻攔,希望留住“柳青天”。
柳宜不得下車一番感謝,一面拱手道謝,一面說到職責所在,不敢貪功,這是皇恩浩蕩。
主簿站了出來,說到縣令大人九年來鞠躬盡瘁,盡心盡力,柳大人在任城的政績,讓我知道了什麼是“召父”,眾人聽到這裡鼓掌歡呼。
大家安靜之後,一人說到:柳大人在任城九年,我們不能耽擱大人的前程,不能反害柳大人。
柳宜道:不敢當,不敢當,我柳宜怎敢與召父同比,召父是我等的榜樣。一官一吏,說得眾人心服口服,對未來充滿了憧憬,眾人紛紛揮淚與柳宜道別。
離開任城之後,十幾天的辛苦遠行,柳家一行到達全州。
柳宜自去上任,三子在家學習。老大,老二以寺為題賦詩,只見他們稍做思索,便各吟其作,二復,三接,兩人不幹落後,嘰嘰喳喳,吟罷還互相評判。熟知六歲三變卻插話“不行不行,不好不好”,大哥忙說到,三弟別鬧,三變說道“你別小看人,我不敢給你們壓卷,還不能作詩嗎?”說罷,便吟詩一首,詩曰:
“板蘿躡石路崔嵬,千萬峰中焚室開。僧向半天為世界,眼看平地起風雷。猿偷曉果升松去,竹逗清流入欖來。旬月經殊君不厭,欲歸回首更遲迴。”
兩人越聽越認真,等柳三變吟完,不禁讚不絕口,大哥不經說到:“你真是我們柳家的小石麟啊”三弟柳三變很快在全州傳開,此後便有了“柳氏絕三”的稱號。
初露鋒芒後,三變靜心讀書習字。沒多久便被柳宜的同門師兄王禹收為門徒,三變因為年齡尚小,一心不在舉業之上,對詩詞曲賦嗜如佳餚。
入了王家,就像吃貨進了美食城,三變除了翻閱經史子集與前朝詩詞曲賦之外,對王禹詩詞特別感興趣,竟然將王禹的以前詩詞全部抄寫一遍,用棉布封裝,視如珍寶,日日把玩,一連在王府待了七八天,柳宜派來找他的三複也被留在王府,最後實在呦不過柳宜,帶著大包小裹滿載而歸,柳夫人不由笑道:“我們兒子還是挺會過日子”,柳宜一聽,細看之下知道是從王府借來的,心裡別提多高興。
但轉念一想,我府書籍多如牛毛,還用別處他求?便開啟一看,方知不是典籍,是王禹的詩文。
王禹是當代詩文執牛爾者,兒子三變能夠效之一二,何愁其不能成器。
當他卻向三變問到:“你知道先賢之解不盡相同嗎?”
三變不假思索答到:“身體力行,不遵書理”
柳宜聽罷,更加放心,便前往書房處理政務。
“洛子楓,你怎麼這樣教孩子?”
那宇文清河正持劍倒立。
“練武,不這樣怎麼能行”
“哎,清河,這是你自己選的,為娘可是勸過你了,你爹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武夫,孃親不想你也是這樣的人,我們宇文家這一代可就你一個男孩子”宇文飛雪心疼的看著那孩子道。
宇文清河翻身跳了回了,收劍入鞘向宇文飛雪道“孃親你放心,我會努力接過爺爺的位置,讓孃親和爹爹歸隱山林,一輩子快快樂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