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鎮周邊綠化種植志願者,是一個易春曾經瞭解過的綠化專案。
它主要針對的物件,是小鎮的常住居民以及部分流動性的社會相關人士。
當然,一般來說,後者只是參與不定期舉辦的志願者活動。
而前者的話,會有較為固定的志願專案規劃。
作為一項公益性的事業,它並不會為志願者予以太過的資金支援。
一般來說,會有穩定但稀薄的生活補貼以及隨機性的社會饋贈。
易春對這方面,並沒有進行太過的研究。
但他需要這個志願者的身份,來讓他滿足相關栽種的資質。
現在與曾經可不同,哪怕是在聯邦尚未建立的時代裡,也不是哪裡都能夠讓你去栽種的。
一些看起來是荒山的地方,在你參與種植之後,常常會開始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變化。
在土地的主體面積無法得到擴大的時代,人民對於土地的熱衷是無與倫比的。
即使到了大虛擬時代,東亞區的人民仍然熱衷於此。
大概看著在秋風之下逐漸變得金黃的田野,是根植於東亞區人民亙古的渴望。
不過植樹的話,相對來說會讓人激情喪失一些。
所謂十年樹木,相對於其他植物而言過於漫長的生命週期。
讓種樹的喜悅,需要足夠時間的沉澱。
而對於大虛擬時代的人而言,那無疑是令人焦灼的。
雖說是如此,易春每年都能夠看到源源不斷的志願者來到這裡種樹。
聯邦自然是有相應的綠化裝置的——但意識形態的沉浸,比多種多少樹更重要……
歷史證明,再多的樹也會在人類意志的面前傾塌……
…………
…………
回到租房,易春開始研究起自己早上買來的小蔥種子起來。
他之前種的小蔥,並不是透過種子種的。
事實上,在這棟小區中,也並非只有他一個人在陽臺上種小蔥。
從樓下望去,能夠在衣物之間看到間或的綠色。
小蔥,只是其中毫不起眼的組成。
除了仙人掌、仙人球這種好生養的植物外,花花草草更是常態。
甚至,易春聽說曾經有人在陽臺上種了幾尾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