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臺上,翠綠的小蔥看起來頗為喜人。
因為易春已經有一些時日沒有吃麵了,所以上面的掐痕已經消散得差不多。
易春覺得自己並不適合養植物,因為它們並不能給他非常即時性的正面反饋。
而他很容易陷入許多初學者的誤區:投入太過的、不必要的精力。
植物終究不是會發聲的生靈,它們無法表示自己究竟需要什麼、厭惡什麼。
哪怕是個人終端上有混合完畢的肥料,也無法阻擋那些嬌嫩生命的枯萎。
比起那些嬌弱的鮮花,易春更加欣賞那些山野中的野草。
在那貧瘠的不毛之地上,一抹鮮豔的鮮綠總是能夠帶來更多的心靈震撼。
那些不為環境所拘束的植物,無疑表現出更為盎然和活躍的生命力。
當然,山羊們也是這麼認為的……
易春對於這捧小蔥的照料,自然算不上多麼無微不至。
所幸這種被東亞區民居,所普遍栽種的植物,擁有著不耐的生命力和適應力。
所以偶爾易春遲上幾天澆水,也能夠勉強維繫下來。
易春盯著那捧小蔥,隨著他注意力的集中,那奇怪的感應變得愈發強烈。
那,是飢渴的呼喊……
植物自然不會發聲,除非它們不再是純粹的植物。
很顯然,易春陽臺上的這捧小蔥只是一盆普通的植物。
所以,它只能傳遞出一種微妙的訊息。
易春並不知曉這種訊息的構成,看起來它像是某種微弱的呼喚。
但細細想來,卻似乎並沒有相關的音訊記憶。
好像只是一種概念般的傳輸,然後經過大腦認知的矯正之後才得以凝聚。
易春想了想,他嘗試著從屋內取來一些水。
取水的容器是他之前喝完的可樂罐子,這種傳統飲料的口味意外的不錯。
隨著水不斷沒入小蔥底下的泥土,易春能夠感覺到那些呼喚開始逐漸變得微弱。
隨後,一種新的感應出現在易春的心頭。
那是一種愉悅的、滿足的,能夠讓人想到某些開心事情的東西。
易春並不確定,這究竟是眼前這捧小蔥的反饋。
亦或者,是他內心某些需求得到滿足後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