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羅鳳點頭道:「愛卿說的在理。倘若唐軍立即攻城或轉而迎擊吐蕃軍呢?」
鄭回一笑道:「我太和城城堅牆高又有精兵猛將數萬人,剛勝一陣,士氣正盛,急切之間,唐軍絕無法攻下。倒是要小心唐軍行詭詐之道,派奸細潛入,舉火作亂,賺開城門。」
閣羅鳳道:「倘若奸細有混入,該當如何?」
鄭回道:「當前需嚴加管制,所有逃難百姓集中一處,城內百姓則令其在家,不得隨意出入,違者立斬。我軍必要將所有要緊處加派人手,各城城門更是無王上諭令,絕不可開,有造亂惑眾者,立斬無赦。即令有細作混入城中者,使其無法隨意行動,不能傳遞訊息,就不能造成危害。」
閣羅鳳點頭道:「卿所言甚是有理。」
鄭回接著道:「至於唐軍若轉而迎擊吐蕃援軍,我軍即出城,攻襲其後,成兩面夾擊之勢,則唐軍兩頭作戰必敗無疑。」
閣羅鳳撫掌笑曰:「愛卿之言,盡釋朕之疑慮,朕有愛卿,高枕無憂矣。」
鄭回謙謝道:「微臣只是略盡棉薄之力,不敢居功,還有一事請我主深慮之。」
閣羅鳳道:「何事請說。」
鄭回道:「今日我軍屠戮唐軍傷卒,微臣認為此舉不妥,殺害唐軍傷卒,只會招來血海深仇,冤冤相報,且殺戮太過,有傷我南詔聲譽。倘若俘虜唐國兵將,不僅可以獲取贖金,交換我軍俘虜,亦可以留下路子,以待他日與唐國修好時,可以有所退路。再退一步來說即令將這些俘虜賣為奴隸也可以彌補戰費,充盈國庫。願我主深思。」
閣羅鳳道:「愛卿所言甚是,甚是。朕即刻令諸將不可擅殺俘虜傷卒,愛卿你說可好?」
鄭回喜道:「我主仁義英明,南詔萬幸,臣民萬幸。」
是夜君臣兩人談到天光,閣羅鳳對鄭回更是暗自讚許,不在話下。
城北大戰之後兩日,南詔王閣羅鳳接到由使者送來戰帖。
戰帖上指名唐軍徵南先鋒大將要單搦南詔驍銳大將羅鐸漢。
閣羅鳳召集眾將商議,清平官掌戶曹牟若河道:「唐國疆域廣大,能人極多,既見識過羅將軍武藝卻還敢來指名挑戰想必是有十足把握,我等絕不可輕忽。羅將軍之前已力挫多員唐將,威名已立,何須為唐國一個無名下將,以身犯險,倘有疏虞亦是國家的損失!依我之意不可輕出!不可輕出啊!」
清平官掌吏曹的喻秤賢隨即奏道:「牟大夫說得不錯,唐國能人異士極多,又兼智謀之士,奸巧機謀,甚於我南詔,若有詐謀,何以當之?吐蕃援軍不日即到,我軍已勝劵穩操,何須輕易出擊,枉損士卒大將。願我主深思熟慮之。」
南詔眾文官均點頭稱是。
可是南詔眾武將卻面現不忿之色。
南庭猛將烏仲英上前奏道:「我主英明,唐國叫戰,我等豈可不應?前二日我們正殺的那唐國丟盔棄甲,提振了士氣,倘若此次唐軍挑戰,我等畏懼不戰,徒叫唐軍笑話,也喪了自個兒計程車氣。」
北庭驍將罾魂畬亦奏道:「我南詔英雄絕不遜於唐國猛將,割雞焉用牛刀,小將願代羅將軍出戰,定要將這些唐狗殺的片甲不留。」
南詔眾武將都紛紛請戰,文官交頭接耳,各抒己見,登時大殿之上吵嚷成一片。
大多文官及少數武將都力持穩健之策,希望不要出戰,穩守城池,待到吐蕃援軍來到時再兩面夾攻,破敵於城下。
可是殿上勇武之將,都希望與唐軍一戰,原因不外是不出戰會損了自軍的威風與士氣,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建立戰功,博取封賞。
閣羅鳳委實難以決斷,不由自主的向清平官喬應昌及樞密副使鄭回望了過去。
喬應昌咳了一聲,撫著長鬚上前奏道:「老臣的意思與牟大夫一般,應該穩守城池,減少損傷,以最小的代價擊破唐軍才是上策。」
閣羅鳳接著看著鄭回,鄭回使了眼色,不欲當眾發表意見,閣羅鳳也就不再詢問。
羅鐸漢奮然上前道:「國家有難,何惜一命?唐將無禮,豈容他他們猖狂,我王及諸帥切勿為我憂慮,我自有破敵之策,定叫這些唐狗有去無回。再則,不論戰勝或戰敗都能拖住唐軍,苟有利於我軍,何計個人名譽得失,大丈夫忠勇謀國,何懼生死?吾主無須憂慮!」
閣羅鳳見他醜惡的臉上充滿勇武自信的光輝,當即壯之,立刻叫來使者批定次日應戰。
文武百官散去之後,閣羅鳳留下鄭回,單獨召見。
閣羅鳳道:「愛卿請直言無忌。」
鄭回道:「王上,依臣下之見,大王處置甚為得宜,如此處置有三大益處。」
閣羅鳳奇道:「有哪三大益處,願聞其詳。」
鄭回道:「接受唐國挑戰,可提振士氣,亦可拖延敵方攻城,此乃益一也,倘若敗於唐國勇士,對士氣影響有限,仍可憑城固守。但勝了唐國勇士卻可以鼓舞士氣這是益二,再來最重要的一點,倘若我軍獨立擊敗唐軍,則可減少吐蕃對我南詔之影響力,吐蕃貪暴強橫遠勝唐國,我們與之結盟可說是迫不得已。我南詔軍出擊可輕可重,輕重之間,全權在我,吐蕃軍勇猛殘暴,不受我軍約制,殺戮必重,與唐國結怨必深矣。倘若由吐蕃單獨擊敗唐國,則我南詔須受制於吐蕃,這是下下策,倘若由吐蕃南詔聯軍擊敗唐軍,則我南詔尚有發言餘地,此為中策。若由我軍獨立擊敗唐軍,則吐蕃對我影響力勢將減輕,對我將來與唐國是戰是和都可操之於己是謂上策。此乃益處之三也。願我王明鑑。」
閣羅鳳哈哈一笑道:「愛卿,深謀遠慮,朕無憂矣,朕將來必委之重任,倚仗之處在所多有啊!」
鄭回謙卑退下,拱手道:「微臣只是盡本分,不敢僭越,望我王熟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