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雙方遣使往還,頗費時日。
夷男的使節,要到來年初秋方才抵達長安。
且說當時……
頡利得到夷男成為共主的訊息,大怒,遣欲谷設討伐,被夷男擊敗。
夷男乘勢進攻,頡利的北方三設無一能敵。
頡利又遣突利出師,再度失利。
此時臣附於薛延陀的諸部,版圖東至靺鞨、西至葉護、南接沙磧、北至俱倫水,疆域約相當於今日蒙古國的範圍。
北境之外諸國之間,局勢如此波譎雲詭,於是皇帝緊急下詔,任李藥師為“關內道行軍大總管,以備薛延陀”。
再度得到軍職任命,原在李藥師意料之中。
然而這“關內道行軍大總管”……
初唐府兵,在武德後期,皇帝領有十六衛、十二軍。
十六衛中,十二衛統領天下府兵,其餘四衛統領宮禁府兵。
而十二軍,或稱關中十二軍,則統領關中府兵。
其中軍區職權,無疑有所重迭。
李淵喜用制衡之術,讓臣下一則競逐、一則牴牾。
李世民在武德時期,深受父皇制衡之苦。
登基之後,當即有所舉措。
他在房玄齡、杜如晦輔佐之下,不動聲色地將關中十二軍的將領或外調,或架空,或除名。
年前羅藝謀反,便因為他當時已意識到兵權逐步遭到稀釋,僅餘虛銜。
在關中十二軍已退出中樞政治舞臺的此時,李世民竟然將“關內道行軍大總管”的職權,交給李藥師!這裡“關內道”與“行軍大總管”兩者,都有開創歷史的意義。
一年之前,李世民將全境劃為十道。
“關內道”是其中第一道,所轄領地基本上就是先前的“關中”。
他原已將關中十二軍的兵權悉數釋除,此時竟又全部交予李藥師!
而“行軍大總管”的職銜,更是前所未有。
李淵時期曾在上州設大總管府,平時只掌軍政,沒有兵權。
戰時則另任命元帥或大元帥,而這頭銜只授予近支宗室。
有些實際節度兵事,以李世民為代表;更多則只是掛名,其下設定實際節度兵事的行軍總管,比如李孝恭之於李藥師。
也就是說,李淵時期,近支宗室之外的朝臣,戰時的最高職銜僅止於行軍總管。
因此這次行軍大總管的任命,可是有唐立國以來,首度以非宗室成員,出任名副其實的戰事主帥!
李藥師接到這樣的任命,自然立即入宮謝恩。
李世民問道:“對於薛延陀的兵備,吾兄可有規畫?”
事實上,“關內道行軍大總管”的職權,與“以備薛延陀”的職責,是有所矛盾的。
大唐與薛延陀之間隔著突厥,如何能以“關內道行軍大總管”的兵備,應對薛延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