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定一個人演技好壞,最初的標準應該是不尷尬,至少你要看起來像那麼回事。
換句話說就是,演什麼,像什麼。
等再進一步的話,那就是帶著觀眾入戲,讓觀眾們願意跟著演員,去了解他演繹的故事。
演員在熒幕上笑,看到他笑,你也想笑,演員在熒幕上哭,你也想哭。
這就是引人共情,演什麼,是什麼。
現在衛勳扮演的陳子星在大熒幕上無聲啜泣,淚珠大顆大顆砸落在地面上,在他背後,師兄宋毅正在解剖死去的小曼姐。
狹窄的手術室裡燈光晦暗,整個畫面壓抑到讓人呼吸難受,憋悶到喘不過氣來。
偏偏這裡導演還用了長鏡頭。
熒幕畫面幾乎有三分之一都定格在衛勳那張落淚的臉上,一雙紅腫的雙眼裡情緒太複雜,有恐懼,有怯懦,有嫉妒,有不甘,有自我厭惡,有茫然無措。
他甚至連半句臺詞都沒有說。
但就憑藉一雙淚眼,觀眾們讀懂了他要表達的情緒。
陳子星不愛小曼,出於對師兄的嫉妒,他不想宋毅解剖了小曼姐,發現自己父親死亡的真相。
因為這樣會讓他覺得自己很無能。
優秀的師兄就像是一面鏡子,照應出他陳子星平凡到毫無用處的人生。
影片裡唯一起到緩和觀眾情緒的陳子星,就此消沉。
他臉上不再帶著憨厚的笑容,也不會對某個女孩子害羞臉紅,彷彿一夜之間,他和青春訣別,親手埋葬了很多東西。
但陳子星終究只是個配角,鏡頭並不多。
宋毅的故事還在繼續,他利用自己過硬的專業水準,以及果敢堅韌,破除犯罪團伙查明師傅的死因,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和讚揚。
整個過程緊張刺激又驚險,結局很完美。
最後影片落幕的時候,穿著法醫制服的宋毅從法院走出來,在人群中遇到了來給父親結案的陳子星。
兄弟兩個擦肩而過,彷彿陌生人,誰都沒主動打招呼。
鏡頭無限上升拔高,從高空看去,城市的車水馬龍喧鬧鮮活,兩個背道而馳的身影一點點消失到看不見。
畫面一點點變暗。
正片結束。
電影院的燈光亮起來,觀眾們陸續從影片的情緒中走出來,開始退場。
“陳子星可真夠忘恩負義的,宋毅替他找到了殺死父親的仇人,換來的卻是他的嫉妒厭惡。”
“最複雜的就是人心,其實我倒覺得,陳子星也蠻可憐的。”
“衛勳的演技不錯啊,剛才他哭的時候,我沒忍住跟他一起哭了,感覺網路上的差評有失公允。”
“我也覺得他演的挺好,至少值得這個票價。”
“我來電影院就是為了支援江渡舟,剛才還害怕勳勳又拖後腿呢,都沒敢抱有期待,結果意外的驚喜。”
“勳勳真的進步很大,上次《請叫我演員》就表現的很好。”
“你們覺得他演的只是挺好?我覺得簡直是太好了行嗎,手術間裡那場哭戲,看得我壓抑難受,到現在都沒緩過來!”
令人意外的是,大家交流的時候,提及最多的名字,竟然都是衛勳。
只能說,陳子星這個角色,前後轉變明顯,又帶著顯而易見的人性缺點,值得深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