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第 24 章 (第1/2頁)

“你們都收了吧,”有錢好辦事,縣丞王大虯對著盤中的紋銀笑了笑:“大過年的圖個吉兆,就不跟懵懂小兒過不去了,那就這樣吧,都回去好好過年。”

叫散了。

衙役們自是無話可說。

沈煌等人要到別處去巡邏,沈持把炸素丸子給他:“爹換了班早點回去。”

沈煌把馮家給的小銀稞子從口袋裡掏出來給沈持:“村南頭的老丁家,上個月聽說兩個兒子在外頭戰死了,朝廷還撥付撫卹金,一家子孤兒寡母的也不知道怎麼過年,你把這錢拿去給他們。”

一把小銀稞子約摸有小半兩。

跟著沈煌的衙役也紛紛解囊,把到手的小銀稞子湊了湊:“老丁家怪可憐的。”

沈煌行走在祿縣當差,一貫的急公好義。朱氏跟他說“你爹他不求好名聲,只求上天看在我們家積德的份上,治好阿月的啞病。”,念及此,“嗯。”沈持重重地點點頭。

等衙役們一走遠,馮高和何九鳴各自趴在自家的牆頭上恨恨地看著沈持——這樑子,結大了。

……

大年三十夜,沈煌進家門後,沈家一家子圍爐團坐,酌酒吃肉,守歲。

一大家子人這一刻其樂融融。

但也沒有人十分留意沈持和沈月,兄妹倆只好專注吃飯,等一吃飽,便悄悄溜走,回房去了。

沈持或溫書或整理食譜,沈月坐在一邊安靜地看著,時而去找些糖果來吃,倒也自在。

大年初二,村頭的馬車、牛車和驢車一輛輛往來,是各家嫁出去的女兒們帶著丈夫孩子回村探親來了。

而沈家的三房媳婦,孃家爹孃都不在了,因而不用走孃家,都留在沈家過初二。

沈家的兩個堂姑奶奶大沈氏和小沈氏——是沈山哥哥的女兒,而沈山這一輩沒有姑奶奶,一大清早就進門了,她倆嫁在鄰村,姑爺都是憨厚的農人,帶來的年禮也是農家自產的臘肉、臘魚乾等物,聽說孃家的侄子們都在唸書,咬牙拿碎銀子去兌換了四支毛筆,一人送一支。

沈山歡喜不已,在吃團圓飯的時候對侄女兒女婿們說道:“你們孃家這四個侄子,我看得有個能出息。”

還沒等他再往下說,老劉氏接話道:“他們四個娃兒,阿大阿秋唸書最好,最用功。”

不像阿二,成天鬧著不想去私塾唸書。

她似乎忽略了沈持,只說:“老二家的在書院唸書,一年得花八兩銀子,老二家是真捨得。”

“花在唸書上是正經事,”沈山瞪了老劉氏一眼:“我看阿池心裡有譜著呢。”

說這話的時候,可能連他自己都不知道,他的心已漸漸偏向孫子沈持。

嫁出去的兩位堂姑奶奶不好多嘴孃家的事情,只說道:“以後他們取得功名,咱也沾沾孃家的光。”

……

年初二一過,居家的日子像流水賬一般無味而飛逝,很快到了正月十七青瓦書院開學,沈持又回去唸書。

入學半年了,外舍班的蒙童們把三千百背得滾瓜爛熟,多數人的字也有點模樣了。

幾個功課好的,馮高、何九鳴,還有裴惟等人,更是在跟六月底的分班考暗暗較勁,兩手兩耳一嘴不沾閒事,一心只讀《三千百》,卷得很。

去年年三十那天得罪的馮、何二人,似乎忘了那茬子事兒,新的學年再沒找過沈持的麻煩。

彼此很是井水不犯河水。很好。

“你這一屆,”一次,江載雪問道:“聽說有兩個學生學的極好,已在讀四書五經了?”

“江兄問的是馮高和何九鳴二位同窗嗎?”沈持說道。

江載雪:“大抵是這兩位。”他只記得是馮、何二位鄉紳之子。

這般,今年的升班考,這二人穩當了。想來沈持如何用功也是趕不上的。

江載雪有些擔憂地問岑稚:“岑兄,外舍甲班與乙班功課好的學生多嗎?”

外舍甲、乙二班。

要是他不提,都給忘記還有這倆班了。

外舍甲、乙兩班,這倆班的學生比外舍丙班,沈持所在班的學生入學早一兩年甚至更久,是往屆考不進內舍班,一年一年留下來的學生,論資質多半是平庸的,但難保沒有晚開竅亦或勤奮用功的。

江載雪生怕這倆班功課好的學生多把沈持給比下去,畢竟書院一年從外舍班選入內舍班的才十來名學生,如今外舍甲、乙丙三個班,一個班均分才三四個,要是甲、乙班佔的人數多上兩三個,丙班只怕就只有一兩個能升到內舍班了,有馮高和何九鳴開蒙早的在,哪裡輪得到沈持。

岑稚嘆了口氣:“上次聽孟夫子說今年外舍甲、乙兩個班聰穎勤奮的學生並不少。”

最新小說: 穿書後靠可愛拯救黑化男配 不宋 大捷 女主都和白月光he 團寵廚娘又美又颯 系統您在教我做事 福運崽崽三歲半,寵我的全都是大佬 風蝕黃沙 鬥靈劍神 儒戰 漠狼 崇禎大明:從煤山開始 大明:四哥造反,我打天下! 朱元璋的人生模擬器 種出一個太平盛世 漢中祖 大明發明家 永樂之盛 三國:從桃園結義開始 逍遙大太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