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康熙在確定了明軍燒糧而退後,馬上斷定明軍是真退而非假退,於是果斷下令追擊,率領主力過了沂河,在鄒縣打散了胡一槍安排的殿軍。
隨後他又得到探馬報告:明軍主將胡一槍的將旗和軍團司命旗出現在了鄒縣東南五里開外的護駕山上。
這護駕山是鄒山的一部分,高度差不多就70丈,並沒有多險要,但是不拔掉這個點,康熙的大軍就不敢向南深入去打擊胡一槍的敗軍——因為在鄒縣以南,白馬河、界河、鄒山形成了一個天然的口袋陣.一頭鑽進個口袋,萬一是個圈套,大清不就沒有了嗎?
放棄追擊當然也是不甘心的胡一槍手下好幾萬人呢!正在向界河方向撤退!
這要是一口吞下了,李中山的北伐大機率就打不下去了這一波李中山借債一兩個億,發兵八十萬,最後哪怕損失幾萬人退兵,那些鉅債也得慢慢還,淮北給淹成那樣,還得想辦法抗旱、救災、修河堤這通忙活,沒有10年休養生息,是不會再次北伐了。
而大清正好乘機和大明來個瓜分西周大清收下西周的豫西、陝西、甘肅、西域等地。大明則拿下大周的雲、貴、川和湖北的幾個府。
那這個“後三國”可就變成“後南北朝”了!
一番盤算之後,康熙立即就分兵兩路,一路由康親王傑書和南書房大臣賴塔率領,尾隨胡一槍的敗軍主力,向界河挺進。而他自己則率軍猛攻護架山高地。
而剛剛打了敗仗的明軍中將胡一槍顯然也意識到了護駕山高地的重要性,親自頂在了那裡,來了個死戰不退!
護駕山戰場!
噼裡啪啦的槍聲如炒豆子一樣響個不停,彈雨如織,再加6斤、12斤大炮的不斷轟擊,在山坡上打出一片片飛濺的泥土碎石。
槍炮聲之後,響起的是震天動地的喊殺聲!
穿著藍色行褂的清軍的屍體,如同被割稻的麥子一般的倒在山坡上面。鄰近明軍壕溝線的地方,更是層層疊疊,觸目驚心。
三個旗的新軍,近三萬官兵,如驚濤駭浪一般,反覆的衝擊著護駕山一線,可以俯瞰到五里開外的鄒縣縣城的主陣地,一波方退,一波又至。康熙也知道明軍的援兵很快就會上來,如果不能在這之前重創眼前的這個明軍軍團,那等到李中山率領的明軍援兵上來,那這個仗就難打了。
到時候恐怕就是一場硬碰硬的大決戰了!
而這一役賭上的是大清的國運,如果打敗了,恐怕就沒有大清了.所以康熙也就不得不全力以赴了。
這三萬八旗新軍官兵,不算從東平強行軍一百多里過來的消耗,也不算渡河攻擊、追擊明軍的戰鬥,但是強攻護駕山,也已經快兩天了,節節死傷,步步艱難的推進,一點一點啃明軍的陣地。
胡一槍的“老忠王軍”打進攻戰的能力在康熙的確不怎麼樣,但是他們堅守陣地的本事卻出乎意料得強!
已經有三四天沒閤眼的康熙的黑眼圈已經很深了,嘴唇也被不斷從護駕山上刮來的帶著硝煙的風吹得乾裂了起來,但他還是舉著望遠鏡一動不動的挺立在戰場上。只是咬著後槽牙在那裡唸唸有詞:“祖宗保佑,佛祖保佑,長生天保佑,三清道祖保佑,無生老母保佑,天父皇上帝保佑大清朝啊!”
康熙和他的清軍,這回真的是很努力了,已經竭盡了最大的氣力,忍受著疲憊和傷亡,透支著他們的精力,發起一波又一波的衝鋒。可是他們的敵人卻又拿出了另他們感到無力的戰術——挖掘戰壕,然後依託戰壕進行跪射。這種打法乍一看也沒什麼,可以說看一眼就會.但是會,不等於可以為全體步兵都配上一把輕便、耐用也好用的工兵鏟。
這可是幾十萬把工兵鏟啊!還都是手搓的又是搓燧發槍,又是搓工兵鏟,又是搓套筒刺刀,還得搓頭盔,甚至還要搓空腔彈和米尼彈。
但凡打鐵業規模小一點,技術差一點,都不可能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搓出那麼多好東西。
而依託壕溝用跪姿發射空腔彈、米尼彈的明軍在依託高地防禦的時候,發揮出的戰鬥力和殺傷力都是驚人的!
即便清軍可以承受巨大的傷亡衝到他們的面前,他們也能用刺刀,用工兵鏟和他們混戰成一團!一次次的將以為即將突破的清軍官兵打下去!
不過胡一槍所部的抵抗越是頑強,康熙就越覺得護駕山很可能就是決定大清興亡的一個關鍵點!
敵人拼命守,那一定說明這裡是絕對不能放棄的.至於原因,康熙還沒有想明白。
在他望遠鏡的視場裡,又有一波頂著彈雨和手榴彈衝上去的大清忠勇之士,好像被明軍的戰壕吞噬了一般。
喊殺聲、慘叫聲、爆炸聲,接地連天的響動。一個個帶著頂子的清軍官兵,以各種各樣的姿勢被打倒,有些從山坡上滾落下來,有些則一動不動的倒伏在地。一個揮舞著大刀的清軍小官奮勇當先,第一個撲進了明軍的戰壕。但很快就沒了聲響,大約已經成仁殉國了。
在另一些地方,明軍從他們的戰壕裡反擊了出來,用雪亮的刺刀和清軍士兵們互捅。不一會兒,這處戰壕前面就已經屍橫遍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