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簍子捅大了,如果歐洲那邊並沒有發生法蘭西奇襲荷蘭的事兒,那麼損失慘重的東印度公司一準會拿他當替罪羊的,所以他得早點找好下家!
如果他已經變成了法國人,那路易十四肯定也不會重用他.他還是得找下家,而大清國,看上去就是個不錯的下家!
想到這裡,他就將手裡那個還沒有砸出去的杯子交給了一個爪哇血統的僕人,然後對鄭襲說:“鄭副大臣,請您轉告皇帝和皇后,大明和法蘭西是我們兩國共同的敵人,東印度公司願意盡一切努力幫助大清打敗大明這個危險的敵人!”
“那可太好了!”鄭襲聞言頓時大喜啊!
他已經和斯皮爾曼就共同對明作戰的可能性討論了很多時間,可這位荷蘭奸商總是不斷提條件.現在居然變得乾脆了!
也甭管是什麼原因,反正他這個理藩院的洋務侍郎,準是大功一件!
大周,長安城。
就在康熙和楊皇后一塊兒往北京而來的時候,吳國貴已經抵達了大周國的首都長安城。
和南京的“勃勃生機,萬物競發”,還有北京的元氣明顯恢復相比,老吳家的帝都長安,還是一如既往的蕭條。
“通西域”顯然沒有為長安帶來多少客商相比由長安一路向西的這條商道,商人明顯更青睞出北京走歸化,再向西向北的路線。
這倒不是因為走北京出歸化的路線更短更好走,而是這條路線可以覆蓋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和欽察草原,還可以輻射西伯利亞和中國東北。
所謂的重開西域商路那根本就是瞎折騰,西域和河中地區給成吉思汗的子孫“霍霍”了幾百年,早就沒有什麼商業土壤了,而且那裡也沒什麼東西可以和大明交換的——河中的良馬李中山倒是想要,但是康熙和吳世琮都不大算賣,至於其他大概就沒了。
倒是大草原上的草原馬隨便賣!
另外,西伯利亞和東北,還有喀爾喀蒙古西北,都出產毛皮,東北還出產中藥和東珠,這些東西在大明有市場,都可以和大明去交換的。
所以歸化——北京一帶,這三四年間發展得不錯,已經有點緩過來了。
而關中平原,則沒有因為出了吳皇帝就好起來。
特別是在失去了湖南和湖北的富庶地區後,大周全國的人口已經不足900萬了,而且其中還有將近300萬歸各個折衝府管,不是納稅戶,是兵戶!
整個國家的負擔,就壓在剩下的不足600萬口或參差百萬戶之上。
而這不足百萬的納稅戶所繳納的稅收,絕大部分又被用於軍費和向西域遷移軍戶以實邊的費用之上而大周朝廷手裡,自然是窮得叮噹響,連官俸都經常拖欠。好在大周的土地並不缺,當政的吳應麒就大搞職田制,給當官的分塊職田,讓他們自己去解決生計。
可問題是大周人少地多,地租很低,分到土地的官員除非自己去種,否則靠收租是很難維持開銷的。當然了,地方官總是有辦法解決困難的,真正吃苦的,就是在長安任職的京官,以及尚淑英這樣除了一個空頭公主爵位,就沒什麼實職的清貴了。
吳三桂、吳應熊、孫延齡他們還在的時候,尚淑英這個空頭公主還挺滋潤的,不僅自己能過得不錯,還能照應一些跑到吳周來的弟妹——尚可喜子女太多,想要一網打盡還是有點難度的。況且那些要喊尚淑英叫“姐姐”的尚家人排名都在“好幾十”,也沒多大罪惡幹壞事不也得排隊?上面的哥哥姐姐都還沒輪上,下面的弟弟妹妹也只能等了。
這些弟妹在廣州被李中山、李輔臣攻破的時候死了一大批,但還是有跑出來的,現在大多投到了尚淑英門下,總是也有十好幾個。
可是隨著吳三桂、吳應熊、孫延齡相繼死去,尚淑英的門庭就徹底冷落下來了。而她又是個不怎麼會存錢的女人她生在顯赫的平南王府,又嫁入了鎮守一方的續順公府當了主母。即便平南王府、續順公府相繼坍塌,她也沒怎麼缺過錢,所以也沒想過要攢上一大筆。之前來錢容易的時候也沒太貪,後來手頭有點緊了還挺仗義,儘可能照顧弟妹,結果就這樣坐吃山空。
到了大周洪化五年,尚淑英的公主府已經連個架子都快倒了,如果不是長安內城的府邸不能隨便發賣,大概早就給她賣了。
至於她的湯沐田,也都典給了城外的地主,就這樣還不夠還債的
不過尚淑英再落魄,也還是大周的公主,總還有個能照應她的朋友,而這個朋友就是孔四貞了。
孔四貞其實也窮.她和尚淑英一個毛病,太大氣,不知道要藏錢。
當年跟著李輔臣的時候,都沒想過要從李輔臣那裡薅多少銀子——李輔臣的小妾不少,但是真正不圖錢的,大概也就是孔四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