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不愧是學霸!
這都學會抄作業了,而且一抄還抄了個非常重要的作業——國民義務教育!
工業化也好,近代化也罷,國民教育都是基礎。
而人人都有相對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更是公民國家的基礎!
當然了,相對平等不等於不淘汰、不篩選。教育不僅培養人才,同樣也篩選人才!
實際上李中山在廣東站穩腳跟後,就想著要引入後世的“應試教育體系”了——這一套李中山熟悉啊!
但是辦教育是急不得的,首先得培養和選拔一批能認同李中山理念的學者和官僚,維新學堂就是幹這個的。在維新學堂中,學者和學生們都除了鑽研《天下大公論》、《明夷待訪錄》這些“新儒學”的東西,還可以接觸到大量的西學和實學知識。
透過幾年的培養之後,李中山手頭就有了一些學貫中西的“大師”,和一些學得沒那麼精的“中師”和“少師”。
有了這些人才,李中山才能將兩所維新學堂改成大學,然後在兩所大學下面掛上“附中”和“附小”。
另外,鄭經也學李中山的法子,把自己的藩校改成了南洋書院,後來又開出了南洋文理大學和南洋小學。
與此同時,李中山又召集了一批“大師”,和他們一起編寫了小學、中學的教材,設定了分階段升級的學制。還開始翻譯更加深奧的西洋自然哲學的書籍,並且高薪聘請西方學者來廣府大學、應天大學擔任教授.
一個草創的國民教育體系(試用版),就被李中山一步步搭建起來了!
而這套體系一旦完全推廣開來,那大明.就將天下無敵!
不過辦教育這種固本打基礎的事兒,進展總是很慢的。
畢竟是百年樹人嘛!
所以這會兒大明的這套國民教育體系甚至還沒有完全構建起來——沒有學前教育,沒有職業教育,而且國民教育體系的覆蓋面也很小。
這一套教育體系現在看上去好像也沒有什麼作用,根本不值得借鑑但是學霸康熙抄起作業來總是認認真真的,除了實在“抄不了”的,他都是本著能抄則抄的心思在抄。
那所在楊皇后的關心下開辦的京師大學堂,就是楊小彌遵照康熙的旨意在辦事兒。
不過大學開起來,康熙才知道自己想簡單了!
他的辦學條件壓根比不了李中山,李中山可是“收”了江浙和廣東、福建計程車林的,明清交替之際,中國最有活力,眼界最開闊,學識最淵博的學者,幾乎都在這些地區。
而康熙這邊就不行了,沒有人可用啊!
那個楊皇后為了辦京師大學堂,甚至派人去山東曲阜把這一屆的孔聖公請來北京當“堂主”了。可孔聖公哪兒幹得了這個?根本不行啊!
楊皇后親自寫信向李中山討要來的“理科”課本,孔聖公根本看不明白。康熙要想辦好大學,就必須得請西洋外援了——康熙自己能看懂,知道李中山的大學裡面在教什麼?
多里亞弄明白康熙為什麼要辦教育之後也有點被大明的先進性給震驚到了——別說西班牙了,就算英格蘭和荷蘭也很難和人家相比啊!
想到這裡,多里亞就對康熙道:“好吧.您的要求一定會得到滿足的,以英格蘭和荷蘭的力量,向您這邊派遣一些可以擔任大學老師的學者還是可以做到的。而且我們還可以提供一些大學和中等學校的課本,以供皇帝陛下參考。”
康熙笑著點點頭:“那麼就讓我們討論一下大蒙古加入反明同盟的其他條件吧!”
還有條件?
多里亞一愣。
康熙彷彿看出他的疑惑,就笑著對他說:“這都是一些互利互惠的條件,譬如締結對我們雙方都有好處的貿易協定.
再比如,朕還打算在天京城開辦兵工廠和制幣廠,希望可以得到荷蘭、英格蘭工程師和機器的幫助。
又比如,朕想請荷蘭、英格蘭的工程師幫著在蒙兀兒地區搜尋金銀礦山,實在找不到,有銅礦也行啊!”
康熙接下去又提了好幾條要求,都沒有多高,多數就是在太平谷、天京城搞建設開發的。
很顯然,康熙是真把這塊寶地當成了自己和大清朝未來的家園了。
對於這樣的要求,多里亞自然全盤答應了下來,到了最後,他只是鄭重地對康熙說:“皇帝陛下,您能提出這樣的條件,充分說明您是一個真正愛護人民的君主但是我相信,您的人民最想聽到的,還是您征服大明,一統華夏的好訊息。所以,我希望您能在未來的戰爭中竭盡全力為了您自己,也為了您所統治的人民!”
康熙知道自己沒那麼好,他不過是在抄作業,但他還是點點頭,回答道:“當然,我當然會全力以赴只要西班牙海軍和日本僱傭軍可以給李中山帶去足夠大的打擊!”他頓了頓,又補充道,“我可以向長生天起誓,也可以簽訂具有約束力的條約。而且我還可以把您和您的使團推薦給大周丞相,他才是大周國真正的統治者!”
“那可太好了!”多里亞笑道,“如果大周可以和您一起向大明進攻,勝利就必將屬於我們十一國大同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