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三年,十一月初十。
已經移師到湘北重鎮嶽州的李中山在這裡意外見到了自己的兩位老師納蘭明珠和多隆,他倆是跟著李中山的岳父老泰山吳國貴從荊州府城江陵跑來嶽州面見大明王朝的大將軍的。
這二位當然不是為了和李中山一敘師生之誼,才大老遠的跑來的,實際上他們是作為大清的“合眾皇帝”吳玄燁吳麻子的使者來見李中山的。
而且這兩位大清的使臣和吳國貴還一塊兒告訴李中山一個讓他哭笑不得的訊息——大清和大周現在已經達成了“西北互保”,如果大明想要進攻大清或大週中的任何一國,另一國一定會出兵幫忙。因為大周在西,大清在北,所以這就是西北互保了!
聽到這個驚人的訊息,李中山還沒怎麼著,他的老爹李輔臣就已經陰陽怪氣地嘲諷起來了,“西北互保?吳三哥,怎麼這老吳家每到關鍵時刻,都要靠韃子來保?”
“說什麼呢?”吳國貴倒是一點不讓著這位“太上將軍”,眼珠子一瞪就回道,“現在康熙可不是韃子了,他已經認了我父皇當爺爺,是吳玄燁了!也就是大周洪化天子的堂哥皇帝。一筆寫不出兩個吳字嘛,都是老吳家的皇帝,互相應援不是應該的嗎?”
李中山扭頭望著納蘭明珠和多隆:“二位老師,是這麼回事嗎?康熙現在改姓吳了?愛新覺羅家的列祖列宗都不要了?”
納蘭明珠笑著回答道:“世凱啊,這個吳是大清皇帝的漢姓,愛新覺羅是滿洲老姓,這個也不矛盾嘛!”
多隆點點頭道:“對,對不矛盾的!想當初宋高宗趙構不也被金朝賜姓完顏?”
吳國貴也笑著給納蘭明珠和多隆幫腔道:“就是嘛這個康熙的漢姓其實還不止一個吳姓,他還姓李。”
“姓李?”李中山一愣,“李成梁的李?”
“對啊!”吳國貴點點頭,“努爾哈赤可是李成梁的養子,他當然姓李了世凱,說起來,這個康熙不僅是我的本家,還是你的本家咧!”
好嘛,這康熙一轉眼已經有三個姓兒了,而且還和李輔臣、李中山、李自成都成本家了。
李中山苦笑:“合著咱們這三國爭霸還是自己人打自己人?”
“本來啊,”納蘭明珠道,“本來就是自己人啊!且不說大清皇上有幾個姓,就是從婚姻上捋,三家也是自己人啊!當今大清皇后那拉蘭兒的漢姓是楊,小字小彌,是世凱你的側室楊氏的親妹子。而世凱你的大老婆吳氏是大周洪化天子的堂姐,你的另一個側室則是大周洪化天子親妹子看看,這不都是親戚嗎?”
李中山心說:其實康熙和朱三太子也是連襟.只是他現在還不知道!
吳國貴笑道:“世凱,既然都是親戚了,要不就都別打了,先各自休養生息一番,也讓老百姓喘口氣兒,各家也修一修德。”
“對對,”納蘭明珠笑道,“世凱,這也是大清皇帝的意思.他這次在開封府屯兵二十萬並不是為了和你爭鬥,而是為了解鬥!”
“解鬥?”李中山一笑,“康熙現在也和呂奉先學了?不知他想如何解鬥?”
納蘭明珠道:“皇上的意思是大清、大周、大明在河南的地盤,除光州由大周移交大明,其餘都維持現狀;大清、大明在河南以東的分界線,就依著山東、江蘇的省界劃分;大清和大周的西部分界線則沿著黃河劃分,河東為大清疆界,河西為大周疆界;大周和大明在湖北則來個四七分賬,大周佔有襄陽、鄖陽、宜昌、施南四個府,大明佔有武昌、黃州、漢陽、德安、安陸、荊州、荊門七個州府;大周和大明在西南的分界線則沿著湖南和貴州、四川省界,還有廣西和雲南、貴州省界劃分。”
吳國貴說:“這也是大周吳丞相的意思.天下紛亂已經多年,而如今又形成了三國鼎足而立的態勢,大明雖然強盛,但是也沒有席捲天下三分之二的實力。與其和姜維一樣一遍遍徒勞無功的北伐,不如暫且給天下人一段休養生息的時間。咱們三家也好利用這段時間整頓一下內政。世凱,你覺得這樣可好?”
李中山皺著眉頭,沉默不語,看著好像不大願意暫停自己席捲天下的程序,但實際上他也明白自己不可能僅僅用幾年時間就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歷史上,如果朱元璋這樣的猛人,從攻佔集慶路到北伐中原,也間隔了十一年!
而自己從佔據南京開始到如今,也才過了五年,從割據廣東算起,也不過六七年。六七年間佔據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廣東、廣西、福建、湖南八省全部,再加上湖北大部和河南一部,所佔據的地盤,已經趕上朱元璋掃北之前的大明版圖了。
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不過實現這個奇蹟的路線有點特殊,這個路線叫做“共和”!
這個“共和”雖然可以最大程度調動國人為國而戰的積極性,也能調和國內各大派系的矛盾。但這“共和”對於華夏而言畢竟是個消失已久的古制,從某種意義來說也是個新政。
想要整好了、理順了,可並不容易,這需要時間!
另外,國人作戰的積極性也不完全來自共和體制,還來源於優厚的待遇。而優厚的待遇,又需要強大的財政作為後盾!而大明之所以可以崛起的如此迅速,其實靠得是一種在華夏這塊地盤上,過去很少用到的軍費籌集方法——舉債!
可是在眼下這個時代,舉債還是要考慮償還的.所以李中山這個大將軍是不能把整頓財政的問題丟在一邊,只顧著東征西討的。
而要整頓財政,當然就少不了幾年的休養生息。
最後,這個共和體制在大明各地的推廣,也需要時間。大明的共和,現在只是存在於少量的州府,遠沒有推廣到全國!
更麻煩的是,參加共和的那幾位“王”,實際上還沒有真正完成從大軍閥到議政王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