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咳!嗯咳慎言,慎言!”
既然有人說“慎言”了,那大家夥兒就不說東王佔皇城的事兒了,改說剛剛傳回南京的江北捷報和未來天下三分的大好形勢了.現在李中堂和北王已經把徐州城都拿下了,而且還在睢水和符離集大破清軍,斬首兩萬級啊!
這兩萬是斬首數啊!
一個個數出來的,那肯定錯不的!
而且圍攻南京的清軍這幾日明顯徐徐而退,南京西邊的清軍已經放棄了大勝關和長江北岸的和州城,撤到當塗和採石磯去了。南京東邊、南邊的清軍則在逐步放棄南京外城的各個城門,開始向棲霞山大營和溧水縣城退卻。
這擺明了就是要撤兵了!撤兵之後回防鎮江、蘇州都算是形勢尚可,如果再嚴峻一下,沒準就要從江南滾蛋了。
看來這場南京保衛之戰是打贏了,而南京小朝廷的字號也算是立起來了,那大傢伙剛剛到手的官位,可就是保住了.以後大家可就都是大明覆國功臣了。
那怕這個新大明不如那個舊大明景氣,有個三分天下和五十二年家國(從孫權稱帝到三分歸晉正好五十二年),大家夥兒也夠吃兩三代了。
另外,現在的這個新大明和過去的舊大明他不一樣,舊大明是朱家佔大股,大小功臣佔小股的天下,而眼下這個新大明的監國定王可不比朱洪武.他是個連皇城被耿精忠佔了都不敢要回來的弱主,其實就是個拿了朱三太子的金字招牌入了一股的傀儡皇上。
所以卸磨殺驢屠功臣的事兒,是不大可能發生在新大明的,以後大家一定可以安享榮華!
種種樁樁的好事兒加在一塊兒,能不讓這些拿了新大明股份的小功臣們嗓門兒越來越大麼?
大傢伙正說得起勁兒的時候,忽然有人喊了一聲:“東王殿下、盧中堂、陳中堂他們到了!”
現在的南京朝廷已經形成了“五大佬”共保三太子的局面,這五大佬當然就是二王三中堂了——東王、北王、李中堂、盧中堂、陳中堂。現在北王和李中堂在江北帶兵,南京朝廷這裡就是東王耿精忠和盧三好、陳永華這倆中堂唱對臺了。
而且誰都知道這兩王是一黨,三中堂是一夥。這次李中堂督師江北和北王劉進忠共取淮西時,就因為不信任北王劉進忠,把劉進忠的老婆尚淑英要去當了人質。
現在眼看著江東小明朝的前途穩了,這二王三中堂該不會來一場火併吧?真要打起來,大家應該支援誰才比較穩?
一想到這事兒,文華門外頭的這些人全都老實了規規矩矩往兩邊一站,一個個都是忠臣孝子好爸爸的模樣兒。
耿精忠和盧三好、陳永華倒是有說有笑的,看來這兩夥人暫時還不會火併!
“監國駕到!”
隨著一個穿著錦衣衛衣服的壯漢吼出這麼一嗓子,新開張的“小明王朝”的大小股東們全都行了揖拜之禮。然後就聽見腳步聲響和朱三太子遮掩不住笑意的聲音:“平身,平身!”
大家直起身,笑呵呵往那個文華門看去。就看見朱三太子一身朝服,坐在御座上面兒,臉上的笑容也多得沒地方堆了,看見群臣都和自己一樣高興,於是笑道:“都知道了吧?我們打贏啦!哈哈哈,李中堂果然是國家柱石,大明有他,這三分天下是穩穩的。”
“監國殿下!”在文華門外有一把交椅可坐的耿精忠這時候笑著插話道,“臣建議重賞李中山。”
朱慈炯點點頭:“賞他什麼好呢?”
“給他封王吧!”耿精忠建議道,“臣建議封李中山為英王.英者,英雄也!李中山擊破滿清江東大營精銳數萬人與淮泗之間,斬首兩萬封他個英雄之王才不算虧待他。”
他沒有再拿“英國在淮南”說事兒,而是在手下的軍師喻仁英、黎道人的建議下,改了個吹捧李中山的說法。
“封英王”朱慈炯想了想,“可他家已經有個南王了。”
朱慈炯曾經當個李中山的師爺,跟著他一起在廣東創業,當然知道廣東那攤子事業李中山是佔大頭的!所以他才能把廣東最肥的廣州府變成自己的領地。
而李輔臣心中意屬的王位繼承人也是李中山!
你現在給李中山直接封個英王.這個南王、英王都是一字王,一邊大啊,不存在英王繼承南王的可能吧?
“南王李輔臣的兒子那麼多,有這麼會嫌家裡的王位太多?”耿精忠笑道,“況且淮西那邊也的確需要一個王爺才能鎮得住!現在滿清的江西大營總管是康親王傑書,武昌那邊還有忠王李來順,襄陽那邊有西王吳三桂.朝廷派到淮西的督師如果僅僅是個兵部尚書,是不是太小了?”
好像有點道理不對啊!李中山怎麼就要出鎮淮西了?
“東王,你的意思是李中山要常駐淮西?”
“這是必須的,”耿精忠道,“現在淮西的廬江、安慶、六安、潁州等四個府的地盤大多還在滿清江西大營的控制下。現在滿清的江西大營實力猶在,傑書可以以九江、安慶為根本,西據李闖,南抗廣東,顯然也是知兵善戰的。如今朝中除了李中山,還有誰能確保拿下廬江、安慶、六安、潁州等四個府?”
“說的也是.”朱三太子想了想,又看了看那兩位大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