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勝關說是“關”,但實際並不是一座立在某處隘口、山口用來堵路段城關,而是一座江防要塞。是靠著南京附近一處寬度不到三里的江面而建的,大勝關北面不到三里,又是秦淮河的一處比較開闊的入江口。
這一座大勝關又能扼守長江江面,又能遮護秦淮河的河口,擱在江寧附近自然是險要了。歷史上的元末爭霸時期,陳友諒的東征大軍曾在這一帶被朱元璋打敗,“大勝”之名就因此而得。
而進入明朝後,很喜歡搞基建修城牆的朱元璋,自然要在大勝關這處境要大興土木,不僅構築了大勝關城,還在附近的秦淮河入口修建了碼頭和水寨,牢牢扼守住了南京城上游的這處險要可惜在後來保衛南京的戰爭中,大勝關再也沒發揮出什麼作用。
不過大勝關的古城和附近秦淮河口的碼頭,倒是一直存在到如今,而且還成了剛剛重新打鼓另開張的南京“小明朝廷”的西大門。
在朱三太子以定王監國之名在金陵城內粉墨登場的第二天,那個在孝陵衛之變時“加急做夢”,好讓朱元璋來託夢的王化行就被委任為大勝關總兵,讓他馬上帶上五百個剛收編來的江寧守城營的兵丁,到大勝關來赴任了。
王化行抵達大勝關後,又收編了一個隸屬只有二百人(實數)清軍綠營的水師緝私營,又招募了一些零散的漁民和私商,湊出了八百大軍.人數是不大多,但是王化行是個文武雙全的武進士,腦子活絡,又熟讀《三國演義》、《孫子兵法》,是個會用計的。
他在大勝關把隊伍支楞起來後,又從南京城裡面要了一批江寧織造的布匹綢緞,做了許多面大旗,在大勝關和秦淮河口的水寨上插了一個旗幡招展!
另外,他又向南京“小明朝廷”的臨時兵部尚書李中山(王忠孝)要了一些原本擺在江寧城頭的老式土炮,又要了些火藥,有事兒沒事兒就在大勝關上施放,打得那叫一個熱鬧,彷彿有多少軍隊在進行實彈訓練似的。
一番虛張聲勢之下,長江對岸江浦縣境內的清軍嚇得全都縮回了縣城閉門堅守,把這一段江面的控制權全都交給了王化行。
不過南京城內的“小明朝廷”也騰不出手去攻佔長江北岸的江浦和六合兩縣.沒辦法,兵力還是不足啊!
現在應天團練還沒成軍,“小明朝廷”手頭的兵力就只有“臨時本兵”李中山(王忠孝)直轄的應天鎮軍、操江水師,前者東拼西湊之後面前能有三千人,後者就只有兩千。
挺大一朝廷,攏共才五千“不太可用”的兵——太少了,一不小心就用沒了,當然就不大可能大刀闊斧地去開疆闢土了!
實際上,盤踞在南京皇城(滿城)內的旗兵和旗兵家眷,到現在都還沒消滅呢!
李大兵部(王忠孝)根本不敢強攻,只是小心翼翼地圍著他們——用來包圍的兵力也很不足夠,幸好有城牆可以利用,要不然還真圍不了。
另外,被包圍的旗兵和旗兵家眷也很慫,面對插了許多旗幟來虛張聲勢的敵人,根本不敢發起決死突圍,只是縮頭烏龜一樣地死守。
南京皇城(滿城)周圍,這個把月以來,幾乎就沒什麼交戰的記錄。
但即便如此,今兒離開南京城到大勝關來迎接“耿王義軍”的大明監國定王朱慈炯還是有點心神不寧。
對,就是心神不寧為了迎接耿精忠的義軍,李中山(王忠孝)不得不搞了一個空城計!
具體來說,就是將南京城的守軍,包括鄭經派來的兩千水師中的大部分都抽調出來,再穿上由被收編的江寧織造衙門組織人手趕工出來的紅色錦袍,偽裝成朱三太子直轄的錦衣親軍,然後一起拉到大勝關擺開來忽悠耿精忠、尚之信、劉進忠這夥人。
雖然李本兵(王忠孝)連空城計都用上了,但也僅僅抽調出來區區三千六百“錦衣親軍”——他也不能真的把南京城各處的人手都抽調一空吧?進出南京的城門總要擺一些守軍,城內的各處衙門也得站幾個衛兵,儲存財物、軍資、糧草的庫房也得有人看著!
還有,用於迎接耿精忠大軍的大勝關的守軍也不能動。因為根據計劃,耿精忠帶來的軍隊當中會有相當部分暫時在大勝關周圍駐紮,耿精忠最多隻能帶三千人入南京!
總之,今天這場“迎耿王”的表演如果搞好了,南京的大明小朝廷就能免於被耿精忠這位既不精也不忠的王爺控制了.
大勝關東門之外,一座用毛竹和稻草臨時搭建起來的長亭(其實就一個棚子)之中,已經當了一個月大明監國定王的朱慈炯,正穿著身龍袍,戴著一頂善翼冠,大模大樣坐在一張龍椅上,身後兩個宮女打扮的小美人,身邊還站著一個錦衣衛千戶,就是之前那個唯一“真錦衣衛”劉碩川!
現在劉碩川已經有了十二個手下,加上他號稱“錦衣十三太保”——兇名赫赫的錦衣衛,現在總共就只有十三個人!
這十三人都穿著精美的飛魚服,腰裡面挎著繡春刀,在棚子外面挺胸凸肚地站著。
而長亭之外,則是大明臨時朝廷的臨時大臣,有吏部尚書陳永華,戶部尚書盧三好,禮部尚書黃百家(黃宗羲之子,隨同王忠孝一起抵達),工部尚書景川(江寧縣令),刑部尚書鄭得勝等等。
此外,還有一群從應天府下屬各縣拉來計程車紳,大多參與了應天團練的組建,現在都給授了官,一個個烏紗官服,看著都挺忠的。
現在的大明,雖然地盤只有五個縣,常備軍只有五千人,但是忠臣還是蠻多的!
而且再過不久,還會有許多的王爺!
暫時客串兵部尚書的王忠孝,這個時候正帶著幾個手下在檢閱列陣於大勝關外官道旁的三千六百“錦衣軍”,這三千六百人之中有半數裝備了各種火槍,有火繩槍,有燧發槍。其餘則配備了長槍和刀牌,其中的刀牌兵都是很有鄭家軍特色的藤牌兵,非常善於跳幫肉搏!在岸上的戰鬥力雖然一般,但看著還是蠻神氣的。
“李中堂,耿王的人馬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