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道菜,喬智和麥斯的水平不相伯仲。
評委們希望兩人能在最後一輪正常發揮,甚至超常發揮,所以將總分拉到了原點。
臺下的梅菱觀察觀眾,所有人的表情似乎都有些激動、緊張。
兩個選手用實力證明了自己,也成功讓結局變得撲朔迷離。
沐曉皺眉,“評委打分一點也不嚴謹,完全就是憑感覺打分。我覺得喬智這道菜比對手要好很多。我拍過一部清宮戲,晚清的老佛爺很喜歡喝一種秘製羊雜湯,一開始不知道如何製作,後來偶然得知,殺掉了那個廚師。喬智的這道菜,明顯融入了這個典故,加上那精緻的擺盤,是一個完美無可挑剔的作品。”
梅菱沒想到沐曉熟知這道菜的典故,感慨,“你越來越像個美食家了。”
沐曉搖頭笑道:“我哪有那個本事啊,只是那個劇本不錯,我很認真研究了好幾遍,所以印象深刻。”
梅菱輕輕地嘆了口氣,“這就是華夏美食的困境,儘管現在國際認可中餐的影響力,但絕不承認它是頂級的餐飲文化。”
沐曉不悅道:“我對西餐無感,哪有中餐有趣,每一道菜都藏著故事,品嚐美食,就像是喝陳年老酒,越品越香。”
梅菱忍俊不已,笑道:“你啊,就是個地道的民族主義者。中餐和西餐因文化不同,彼此存在差異性。前幾年很多國人鼓吹什麼義大利餐、韓餐,島國料理等,那是一種變相地文化入侵。”
沐曉是一個明星,歸根到底也是一個文化工作者。
華夏這麼多年,一直倡導文化輸出,自己有幾部古裝劇也被翻譯成了外國文字,在境外播放。
大國的戰略,已經不侷限於資本或者產業佈局,文化出海,也是一個重要的舉措。
為何喬智和麥斯的交鋒如此受到關注,其中涉及到了更高層次的決策。
近一百多年以來,伴隨著西方國家的強盛,西餐一直在國內暢行,不僅西餐成為了高階的代名詞,而且西餐禮儀還成為了一種時尚。
華夏人進入西餐廳,不擅長使用刀叉,一度被視作“土包子”來看待。
西餐真的有那麼高不可攀嗎?
伴隨著華夏經濟實力日趨變強,中餐也開始逐步找回了自信。
中餐的烹飪也可以營造出高階感,無論是對食材的講究,還是烹飪的精細,以及儀式感的營造,都不輸分毫。
中餐大有可為,但需要一個領軍人物,扛起華夏美食的旗幟。
面對第二輪評委公佈的結果,喬智和麥斯都鬆了口氣。
如果第一道菜是試探,那麼第二道菜雙方都拿出了真功夫,彼此都覺得對方可能贏得這一輪,所以重新回到起點,對二人而言,是能接受的結果。
喬智採用宮廷羊雜湯,儘管意境營造的不錯,但華夏元素實在太多,這對於國際賽場而言,其實犯了一些忌諱。
所以評委們在滿分的基礎上減了零點一分,也是合乎情理的。
至於喬智覺得,用零點一分的劣勢,為華夏美食博取一個公開宣傳的環境,還是物有所值的。
直播間的禮物狂飛不已。
所有人都被喬智那種融合華夏文化的烹飪作品感到自豪。
喬智慧猜到這個結局。
這道菜不是為了迎合評委,而是為了迎合場內外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