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複雜的,我們不會,就去玩猜大小吧!”胡楊開口。
華仔自然沒有意見,他打算,一會胡哥壓什麼,他也跟上一點。這傢伙,已經完完全全信服了胡楊。
坐莊的,是一個臺島人,那骰子搖得真是專業,很有觀賞性。
骰子大家都熟悉,小孩子都玩,是一顆正立方體,上面分別有一到六個孔,中國傳統民間娛樂用來投擲的博具,早在戰國時期就有。
相傳,骰子的發明人是三國時代的文學家曹植,最初用做占卜的工具,後來才演變成後宮嬪妃的遊戲,擲骰子點數賭酒或賭絲綢香袋等物。當時骰子的點穴上塗的是黑色,在唐代才增加描紅。
胡楊卻知道,中國的骰子絕不是曹植髮明的,因為山東青州戰國齊墓出土骰子已經證明骰子不是曹植髮明的。
骰子,作為中國博戲中六博之一,被視作中國博具之祖,在春秋戰國末期已較為流行。
不過,那時候的骰子不是現在這個模樣的。
真正中國本土國產骰子14面和18面,秦皇陵出土的骰子為中國正宗本土骰子,上刻漢字,秦漢以來的多面骰子隨著文化交流,到後來點數一說傳入中國,接著中西結合,才有了現在我們常見的骰子。
自清代開始,骰子的娛樂方式被基本決定下來,一般採用3枚骰子和下骰盅。最簡單的骰盅可用木碗或瓦缽替代,下面墊上一塊底板,扔骰時用骰盅蓋上,莊家和玩家均不知道骰子的點數。
這種方法帶有神秘感,便於莊家營造氣氛,以使玩家聚臺下注。
如今的骰子,已經是許多娛樂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比如打麻將、牌九等。
在賭場,則有製作精美、與盅相配的骰盅賭具,名稱叫做骰寶。為防荷官疏乎搖骰或作弊,一代賭神葉漢發明了電動骰寶,迄今仍在澳門賭場使用。
當然,或許韓國人又說是他們發明出來的。
聽見胡哥賭的時候,還不忘記介紹骰子的歷史,大家笑稱:“不愧是鑑定家,職業病又犯了。”
“咳咳!別讓韓國人知道,小心……”
“別小心了,說不定已經已經拿去申遺,沒透過而已。”
“孃的!上次看了韓國綜藝,居然說七巧板是他們國家的傳統工藝品,氣死爸爸了。更氣的,是一些傻逼評論,對韓國這種做法,居然也不生氣,好像能接受,反正自己國家不要的東西,給別人又怎樣?”
“所以,我看影片,都是關彈屏的,一群傻吊。”
……
每次下注前,莊家先把三顆骰子放在有蓋的器皿內搖晃。當各閒家下注完畢,莊家便開啟器皿並派彩。
“Allbetsareoff(買定離手)”別看莊家是個老漢,但英語說得賊溜,反正胡楊沒聽明白英文,但猜測到是什麼意思。
“胡哥,我們壓什麼?”華仔忍不住問。
胡楊隨意丟了一些籌碼到“大”區:“這一鋪,試試水,買個大看看。”
華仔二話不說,也立即放了三個五千塊的籌碼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