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網路小說 > 靈異小說 > 漢闕 > 第517章 歷史使命

第517章 歷史使命 (第2/2頁)

說起來瑤光就惱火,母親解憂太后本來在四年前,匈奴殘破,弟弟大樂行了冠禮後就該回來,都怪那堅昆、呼揭二國太無能,竟將郅支的殘兵敗將放到了康居。

康居王一直擔心漢朝再度西進,先前就收留了烏孫王子烏就屠,如今又把女兒嫁給郅支單于,郅支單于也回嫁了自己一個妹妹給康居王。之後,郅支單于借康居之兵,屢次大敗堅昆、呼揭、烏孫的追兵,如今憑著匈奴單于的名頭,數擊烏孫邊境,又勒索那幾個粟特人城邦,令其每歲納貢,蔥嶺以西沒有一歲是安寧的。

朝中也曾提議派兵西征,但天子這幾年不欲興兵,再者郅支也不敢明犯西域、北庭,就一直耽擱了下來,這使得解憂遲遲不能放心歸國。

任弘搖了搖頭:“不是疆土與甲兵之戰。”

他點了點自己的太陽穴:“這是一場理念之戰!思想之戰!”

瑤光有些失望,這幾年任弘常與他的弟子劉更生玩辯駁的遊戲,不就是吵架麼?

“沒錯,就是吵架。”

任弘笑道:“但吵架的結果,卻不遜於兩國決戰。”

治國理念,政治哲學和意識形態的爭端,雖然沒有硝煙鮮血,卻比邦國一城一池的爭奪更重要,影響也更加深遠。

從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到秦朝的法儒之爭,再到漢初的黃老與儒家之爭。而漢武帝時廢黜百家,表彰六經,尤其以《春秋》地位最高,它不僅只是一本經書、史書這麼簡單,可以豪不誇張的講,已經相當於西方中世紀聖經的存在。

從那以後,子學時代宣告終結,經學時代開始了。

銅鑼灣只能有一家正統春秋,遂有公羊與榖梁的第一次交鋒。最後,榖梁的傳人瑕丘江公因為不善辯論,不敵公羊派的董仲舒。榖梁退居民間,公羊則成了被朝廷承認的官學。

但在任弘看來,與其說當年榖梁輸在辯論時,不如說,輸在了內容上。漢武帝繼位後,在認識董仲舒公孫弘之前,先接見了榖梁派的申公,但老邁古板保守的榖梁讓劉詢頗感無聊,反而是公羊派的權變讓年輕欲有所作為的皇帝精神一振。

大一統、尊王攘夷、九世復仇之說,簡直是為他改制與征伐匈奴量身打造的理論,故漢武尊崇公羊春秋,使其列為五經之首。公羊春秋對歷史演進顯然是有大功勞的。

可如今,諸侯削弱,從秦始皇到漢武帝,帝國的大一統終於完成;匈奴殘滅,九世之仇已報;南越朝鮮西南夷西羌皆列為郡縣,周邊幾乎無夷可攘,而公羊後學們也在鹽鐵之會後趨向於保守,不再支援拓邊。

大漢面臨的新問題,公羊春秋已經無法做出解釋和應對了。

反倒是《公羊》學堅持的三統論漸漸抬頭,危及皇權和家天下,劉詢感到威脅,欲對其加以批判,這才有了石渠閣之會。

任弘只能說,公羊春秋的歷史使命,已經結束了。現實就是這樣,當時代拋棄你時,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說。

已經不能再為現實政治服務的學說,必將落伍淘汰,或者遭到吞併,以另一種形態悄然存在。

“這場論五經異同,公羊必遭黜落。”

這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即便公羊博士和弟子們口才再了得也無力迴天,除非他們洗心革面徹底修正董仲舒傳下的那一套三統論、新王說,為皇帝的新需求服務。

但漢儒注重師法,已經確定的義理幾乎是無從更改的,若是強行更改,會導致嚴重後果。

比如博士裡的《易》一家,原先的博士是田王孫,其大弟子孟喜不遵師法,在田王孫死後,博士缺,本來輪到孟喜,結果眾人舉報他改改師法,遂不用,劉詢定了梁丘賀為易博士。

這也是任弘選擇左傳的原因了,左傳傳承單薄,十年前還是大篆古文,掌握的人只要個位置,未定章句,更無義理,何談改師法。

“我才是首定義理的祖師爺!”任弘可是在左傳原文一字不改的基礎上,依靠“君子曰”塞進去了不少私貨。

公羊春秋命運已定,這個引領了大漢數十年政治的指導思想將被批倒批臭,意識形態空缺,如同大位空懸,自然要有新的理論補上。

詔書上被天子選定“平奏其議”,也就是做裁判的兩個名字,一個人自己,另一個是魏相。魏相也和張敞一樣,對公羊春秋落井下石,他雖然學的是古《易》,但卻和榖梁派與魯學走得很近。

看似三方角力,實則卻是兩強相爭,其餘各家的異同,更只是過場和點綴,無關大局。

任弘知道,他曾想拖一拖的時刻,終究還是提前來了,絕非最佳時機,卻不能不應戰。

“因為,此役將決定左傳、榖梁誰能取代公羊,成為帝國正統學說,從而引導百年國運。”

“將決定大漢朝這艘鉅艦,她的未來究竟向前奮進開拓,還是向後倒退復古。”

“也將決定,我十七年的努力,是否會被辜負!”

……

PS:第二章在晚上,第三章在0點前(儘量,這幾章根本寫不快)。

&nbsp本章完

最新小說: 大秦:苟成陸地神仙,被金榜曝光了! 開局撿到傳國玉璽 殘陽起風雷 輔王的江湖女友 重振皇明從天啟開始 禁慾失敗後,蛇夫夜夜哄我生崽崽 晉駙馬 絕色煉藥師:拐個妖王做夫君 爭天下從軟飯硬吃開始 漢武帝禪讓,求我登基 三國:從成功守住街亭開始 三國雄兒傳 重啟西班牙日不落 重生後我母憑子貴上位了 大明天文生 孤勇大明 大明:想做小地主,被逼登了皇位 新呂布戰紀 陛下何故造反 紅樓之挽金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