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有人和自己一樣沉醉在外祖父的書卷中,楊惲竟有些感動,收起了外面高傲的狂生行徑,主動為任弘倒熱湯,換燈燭。
遇到他休沐那天,楊惲也坐在屋子裡隨手拿起書重讀,當任弘讀完一卷後起身四處找書,楊惲便能將下一卷準確遞給他。
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哪一卷放在哪,楊惲都記得清清楚楚。
當然,就任弘本人來說,這種體驗完全稱不上好,本來是紅袖添香夜讀書的大好氣氛,一抬頭,卻看到一個醜男在對自己迷之微笑,誰受得了。
而楊惲出來說了看到的情景後,讓楊家十分驚異。
司馬英也詫異道:“本以為西安侯只會淺嘗輒止,隨便翻翻,誰想他竟還將每一卷都按順序讀著來。”
就這樣,五天時間,在任弘廢寢忘食之下,便將司馬遷耗時整整十四年,寫出的五十餘萬字全部看完。
他前世雖然也讀史記,但那是流傳兩千年,經過許多次刪改流失後的版本,與原本還是有些差距的。
當時事不關己,只當是在看遙遠的故事,也沒有如今設身處地的感觸。
能以一人之力,寫出這樣一本傳世之作,將傳說中的五帝時代寫到近世,上下三千年,當真做到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不過也是有毛病的,虧了秦始皇帝和項羽前後添的兩把火,三代和春秋戰國的許多史料蕩然無存。司馬遷只能靠零星的殘卷和戰國縱橫之言來補充,所以錯漏的地方挺多。
紀年弄錯甚至齊、魏王系顛倒是常見的事,這是沒法子的事,他沒機會看到晉朝才出土的竹書紀年。
而因為戰國七雄相互亂黑,我罵你秦戎,你罵我楚蠻,所以許多說法相互牴觸。
面對分歧較大的史料,司馬遷大概是覺得不同說法都有可能,只取一種覺得可惜,便讓它們存在於不同列傳中,交給後人做判斷。
於是任弘能在上面看到關於秦始皇的身世有兩種說法,其母有邯鄲大戶家女和呂不韋舞妓兩種記錄,秦始皇帝在《呂不韋列傳裡》被視為呂氏私生子,《秦始皇本紀》裡又成了秦莊襄王親兒子。不同列傳矛盾相沖,而趙高和李斯的沙丘密談如何流出,也是個疑問。
全文最精彩的部分是楚漢之爭,陳勝吳廣的敢為天下唱,驚心動魄的鴻門宴,如同史詩尾聲的垓下圍,都是傳世名篇。功臣將相紛紛登場,司馬遷寥寥數筆,就能勾勒出他們鮮明的形象。
多虧了陸賈留下的《楚漢春秋》,以及司馬遷親自走訪各位開國功臣子弟,方能還原那段波瀾壯闊的篇章。
唯一遺憾的是,司馬遷畢竟是文人,對打仗真是一點不懂,每逢大戰就一筆略過,硬著頭皮寫出來的也毫無激情。
這點比起《左傳》就差遠了,且不論左傳究竟是不是春秋的傳,是不是偽書,其作者絕對是親自觀摩過戰爭的,讓人感覺身臨其境。
不過實事求是,司馬遷真沒有吹噓項羽,項羽本紀裡有項籍的勇猛,但也如實記了他屠城、自負等諸多毛病,其興亡皆有緣由。
若是隻看到一半而無視另一半,便說作者偏頗。
那不是司馬遷的問題。
而是讀史者的問題。
史學家的良知是存在於書中的,不虛美,不隱惡,服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可謂之實錄。
在讀累了的時候,任弘起身在這狹小的屋舍裡活動,舒展身體。這裡是真的小啊,後世被奉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如今卻被束之高閣,難以傳播。
因為全書最引人爭議的地方,是關於孝景、孝武朝的記載,正是這兩篇當年觸怒了漢武帝,引來刪書,也讓司馬遷對這本書的命運不抱希望,特地分正副本收藏。
來自後世的任弘能不明白麼?他最清楚不過了。
人是很難客觀看待百年之內歷史的,司馬遷本人也做不到。尤其是在書寫李將軍列傳時,帶入了很強的主觀情緒,為李廣鳴不平。
但太史公自己也說了,這本來就是他一個人寫的“一家之言”啊。
更何況,他也如實記下了李廣小心眼、屢戰屢敗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