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田法,這是漢武帝晚年,由搜粟都尉趙過發明的,當時漢朝連年對外發動遠征,漢武帝又大興土木,馭民太過,以至於關東出現了大量流民,盜賊四起,許多編戶齊民被重役逼得活不下去,拋棄田地逃入山林,這才有了“戶口減半”。
後來漢武帝下了輪臺詔,幡然醒悟,決定好好搞農業,解決天下生計問題。但人當然沒死一半,土地卻拋荒了許多,傳統的小農平翻低畦成效慢,於是趙過便為國營農場的大規模耕殖,量身打造了“代田法”!
此法細節不必細述,反正結果是好的,產量竟能增產一石!而且還節約了人工,正所謂“用力少而得谷多”。
漢朝的農官系統比秦更成熟,搜粟都尉找到了增產的妙方後,便令關中的三老、力田和裡父老學習先進經驗,同時在朝廷主持下,向地廣人稀的邊郡推廣——那兒多是官營的屯戍田。
大漢朝之所以能只花了短短十年,便從武帝末年的荒廢緩過來,代田法是有大功勞的!所以趙過被後世稱之為”漢代袁隆平“,是實至名歸。
當然趙過功績不止這一項,他的創造裡,還有播種的耬車,改進的犁鏵,以及二牛抬槓。
從這時候起,便有了抬槓這個詞。
都是能沿用兩千年而不落伍的好東西,經得住時間考驗。
任弘是越聽越敬佩,但也問了宋力田一個問題:“宋力田做過農官,可聽說過一個叫汜勝之的人?”
……
“汜勝之?”
宋力田搖頭,他從未聽過這名。
“應該也是這年代的人啊,且也是農官。”任弘暗暗嘀咕,或許是還年輕,不知名?
雖然趙過十分偉大,但代田法,畢竟更適合國營農場屯田的大規模作業,朝廷鐵官為代田法鑄造的大器,比如裝有犁鐴的大型鐵犁,小農在自家小片田地裡用起來不太方便。
且在任弘看來,代田法仍不夠完美,不夠精耕細作。
若要讓漢朝的主力小農家庭戶戶增產,還是要指望寫了中國第一本農書的汜勝之啊。
正是趙過、汜勝之這一前一後兩位農業大師,引導了漢朝的農業革命,讓中原人口直飈到六千萬!
這可是在長江以南基本沒怎麼開發的情況下,簡直恐怖。
任弘料定,汜勝之就是與自己同時代的人,但尚未嶄露頭角。
遠水解不了近渴,能否讓扦泥屯田一年內實現自給自足,兩年內能供應過往使團、兵士,就看宋力田的了,任弘頂多提出一點諸如……將直轅犁改造成曲轅犁的意見。
中午吃飯時,任弘和宋力田說了一件事。
“宋力田,我近日來見到,樓蘭人所用農具皆十分古舊,竟還在用木耜(sì)耕地,不知犁田為何物,更別說牛耕了。”
“待到秋後種宿麥時,吾等若有閒暇,大可將用不完的鐵犁借與鄯善王,再將二牛抬槓、積肥等法傳授與他們,如此則用力少而得谷多。”
只要不在農事上不懂裝懂外行指導內行,宋力田在大事上還是聽任弘的,他沒啥意見。
但做翻譯的盧九舌就有些不解了,舉起手來。
這是任弘給他們定的規矩,有話說要一個個舉手,不要七嘴八舌。
“任君,高價借出鐵犁倒是可行,但我不明白,為何要將其餘農事技藝白白教給樓蘭人?肥了他們,於吾等又無好處。”
“誰說沒好處?目光要放長遠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