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喂喂,講道理好嗎?她‘no od’了,你揍我幹什麼?”
捱了一腳的羅蘭反手拍著屁股,他覺得自己簡直就是小問號的朋友。
“還有,憑什麼我‘no od’一次,就要挨兩次揍?”
可還沒等凱特笑著將羅蘭拉走呢,聞此言語,剛鑽進會議室的卡車司機又冒出了個頭,大喊道“凱特‘no od’我揍你,是因為揍你,你身子疼,她心疼!打一次疼兩個!這筆買賣太划算了!而你‘no od’揍你兩次,是因為這部電影裡,凱特的表演失誤只會因你而起!我既然喊不了她‘no od’,但我可以多揍你一次以實現現實中的均衡啊!”
握草!這真的是邏輯寶才!
羅蘭目瞪狗呆。
眼見著兩個人快要因此而‘打起來’時,凱特頓時大笑的抱著羅蘭的腰,將他推離了現場,“好啦好啦,你就別和詹姆斯爭了好嗎?”
安撫羅蘭的同時,凱特也頭也不回的衝著卡車司機道“詹姆斯,別生氣啦,我回去好好教育教育他,保證正式開拍的時候不會出錯!呃……如果錯了你還是打他吧……”
卡車司機聞言,直接就翻起了白眼。
望著那逐漸遠離的二人,輕哼了一聲,笑了起來。
沒過兩秒,便又板著臉鑽回會議室,組織剩餘人士,跳過男女主的戲份,進行最後的圍讀。
他真的生氣了?
別開玩笑了……
他只是不想在這兒浪費時間罷了。
電影和電視劇不同,電視劇中的角色性格,可以透過大量的出場時間,大量的事件堆積,大量的言語表述,來實現一個血肉之軀的塑造,所以對演員的表演要求較低。
但電影嘛,由於時間和篇幅的限制,演員對劇中角色的性格解讀,找準自己所示角色和其他角色之間的關係,這些工作都是在開拍之前就得準備好的,更何況,現在這種膠片電影異常的燒錢,所以劇本研讀會其實就是電影拍攝之前的一場總體考核。
導演需要利用有限的時間,將出現的問題解決,而不是像墨鏡王那樣,依靠無數次摸索重拍,才能最終決定,而這種準備,其實也是對電影本身負責。
《泰坦尼克號》的確是由羅蘭和凱特挑大樑,但他們的狀態,已經早已超越了劇本研讀會的目標,與其看這兩個連整個劇本的所有臺詞都已經背完的傢伙在現場膩歪,還不如直接跳過他們,檢閱其他人,這樣一來,還能省時省力,更省錢。
當然了,這也是多年相識之後的信任。
在連續合作了《終結者2》和《蜘蛛俠》後,卡車司機已經知道羅蘭是個天賦還行,但性子認真的傢伙,見一葉而知深秋,窺一斑而見豹,既然他和凱特讀的這幾段都讓人挑不出毛病,那就可以直接開機拍了,不僅如此,從《侏羅紀公園》開始,每部電影長達半年的準備時間也是卡車司機放心的地方,雖然羅蘭是好萊塢最貴的男星,但真的值。
畢竟票房號召力擺在那兒,而精心準備的態度和時間,也在那放著。
不過,雖然卡車司機對羅蘭放心,但羅蘭對卡車司機可不‘信任’。
在捱了一腳,被踢出場後,羅蘭並沒有和凱特直接回酒店,也沒有與對方一起去鎮上逛街,而是攬著對方,與她一同在片場裡轉悠。
左竄竄,右轉轉,上看看,下瞄瞄……
戴著墨鏡的他,宛若一名監工。
好吧,這其實是情人眼裡出西施。
如果換做卡車司機來評價,那瞎轉悠的羅蘭就是根攪屎棍了。
為啥?
因為他在這兒挑刺啊!
不是和監工對設計圖紙,就是和佈景師聊構畫安排,不是讓服裝師開啟戲服倉庫,就是在道具師面前檢驗各種拍攝器械,毫不誇張的說,他乾的就是製片人的活計。
而劇組的製片人是誰?
詹姆斯卡梅隆和喬恩蘭道。
羅蘭算不算越權挑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