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蘭前世不僅見過綠幕,還在綠幕前面拍過戲,但他得承認,所有的一切,全都是跟著導演的安排來走的,而且,由於當時用的全都是數碼攝像機,所以其實也沒啥技術含量,因為甭管拍沒拍毀,都能無限的在保一條,反正又不是在燒膠片,根本就沒幾個錢。
打個比方,羅蘭前世接觸到的綠幕,接觸到的特效,其實就是《孤芳不自賞》的五毛錢特效,大寶貝跪在綠幕前拍個特寫,然後這一條就算過了,反正後期也只是把她摳出來,然後嵌入事先排好的斬頭畫面之中,也不修邊角,直接打個粗磨,就能上星了。
而隨著他演繹行當終結,去做影視解說阿婆主後,他所查到的幕後,其實也就是龍媽摸著小綠人,在攝影棚裡進行大肆拍攝的內容,除了演員本身以外,幾乎所有的東西都**的是假的,最多也就是像《海王》那樣,搞一條小船給馬王亞當斯,要不就像《少年派》裡一樣,自己造個游泳池,然後讓蘇拉和模型虎不斷晃盪,這就算完了。
但現在嘛——
看著斯皮爾伯格丟來的分鏡頭指令碼,實景、人物、CGI的分層畫面之後,他真的是有些頭炸——這**的到底是什麼玩意?怎麼和前世的操作流程差那麼多?
講道理,一般情況下,劇組開機的第一個鏡頭不會有任何難度,但考慮到特效場景需要長期製作,而演員對談可以慢慢拍攝後,先拍製作畫面,再拍演員對話,便成為了劇組首選,如此一來,羅蘭手上拿到的第一個鏡頭,便是夏威夷上的外景,也就是影片當中,侏羅紀公園創始者帶著男主格蘭特博士和女主塞特勒博士初次見到恐龍時的場景——
在湖邊,瞧見了腕龍。
按照羅蘭腦袋裡的記憶流程,若是前世拍這畫面,只需要讓三名演員在綠幕前拍個張望背影即可,三分鐘不到,這一條就能過了,剩下的東西,全都用CGI來做,可現在嘛……
他們只能對著實景拍,因為CGI做出來的畫面,實在是太假了。
“來,告訴我這個鏡頭應該怎麼拍?”
看著工作人員按照流程,搭建佈景的同時,站在吉普車上眺望遠方的斯皮爾伯格頭也沒低,直接就向羅蘭發出了靈魂一般的拷問。
聞此言語,羅蘭頓時就牙疼不已,說實話,他……真不知道怎麼拍。
但他相信,如果自己直接說出‘I don't know’,那腦袋,可能就保不住了。
如此一來,他便雙手一撐,踩著吉普車的座椅,爬出了天窗。
坐在車頂,順著對方的角度,一起望去,待他瞧見遠方的湖泊後,右手也順勢從斯皮爾伯格的馬甲外套上掏了只水筆,在分鏡指令碼背後的空白畫面,畫了出來。
“首先確定的是,我們需要的畫面是三個博士站在湖泊旁邊,眺望湖泊對岸的恐龍。”
“那這麼看,實景主體就是湖泊。”
“對,然後呢?”斯皮爾伯格點了點頭,雖然羅蘭回答的沒問題,但這根本就不需要誇讚,在他看來,如果羅蘭學了這麼久,連畫面主體都確定不了,那也別拍了,好好演吧。
當然了,羅蘭並不知道這些,在聽到‘Yeah’的肯定回答後,他便像是吃了一顆定心丸一樣,繼續畫了起來,“然後就是確定恐龍和人的位置。”
“從眼前這幕景來看,恐龍肯定是遠景,而人一定是近景,只有這樣,才不會讓畫面比例失調,而透過近遠遞增的距離,也能用人的渺小襯托出恐龍的巨大。”
“繼續……”斯皮爾伯格再次點頭。
“既然確定了距離,那我們接下來就該找到站位方位,我們得考慮人類眺望的視覺問題,在站位過程中,不能出現景擋恐龍的情況,一旦發生這種情況,那觀眾就會出戲……”
“那該怎麼站?”斯皮爾伯格問。
該怎麼站?
羅蘭直接就用比在草圖上畫了四道線,用三分法對出了四個焦點,而在抬起紙張,透過陽光,窺視自然實景時,那直觀的視覺感受,直接就令他笑了起來,“讓人站畫面的左下角,恐龍站中央和右邊,整部電影的賣點是恐龍,它們才是我們想要體現的主角……”
“……觀眾們瞧見逼真的恐龍會興奮,我們的票房就會高,所以,在這一幕中,人不能搶鏡,他們的作用,就是體現出恐龍的高大和震撼……”
“Oh!Bin!”在聽到賣點這個單詞後,斯皮爾伯格高興的打了個響指,羅蘭在考慮畫面的時候能把賣點融入進去,這就相當於是抓住了特效片的核心啊!
看,平常所不能看……感,日常中所沒有……觸,現實中不存在……
這就是特效片存在的意義啊!
用技術手段,將幻想搬上熒幕,透過震撼畫面,吸引觀眾源源不斷的走進影院。
注重畫面,放緩敘事,其實並不是極端,更不是倒退,因為電影本身就是一門視覺藝術!
卓別林為什麼被人喜歡?
默片時期,電影沒有聲音,他的動作,他的眼神,他的一切,都是透過視覺感官,在向人們傳遞喜怒哀樂,而即便發展到了有聲電影,聲音的存在也是在加強感官感受。
看電影,看電影,看永遠是在最前頭,劇本的好壞,故事的優劣,的確是一部電影成敗的關鍵,但更多的人,其實是可以接受一個平庸故事的,但前提是,它的畫面得有突破。
《大白鯊》為啥能拿影史第一?
是因為當時的畫面,給人一種真實的感覺。
《星球大戰》為啥能拿影史第一?
是因為當時的畫面,滿足了人們的太空幻想。
《侏羅紀公園》為啥能拿影史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