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遠放下手機。
不僅林小七發訊息誇了潘雅,蕭錦程也發了一條訊息。
說潘雅在演戲上很有靈性。
這就有點意思了。
能同時間讓林小七和蕭錦程為潘雅說話。
在楊修遠心裡,對於潘雅的印象立體了很多。
他喜歡偏向“傻”一點的人,這樣的人不會有風險,現在的娛樂圈已經是一個高危行業了,來不來就人設崩塌。
你規劃好了,她就去做了,而且能做到你規劃好的最高水準,不會出現意外,就像是顏青一。
潘雅這種人是另一種,比較跳脫,但能給你驚喜。
放下手機,楊修遠繼續看劇本。
裴志新找到了那個編劇,改了大半個月,劇本又送過來了。
大概翻看完,楊修遠還是搖頭。
兩個劇本,前後的差距在哪?
第一個,男主高中畢業,出去打工,在工廠做了一年,與工廠裡面的一個文員相戀,兩人接觸的人完全不一樣。
男主出去吃飯喝酒都是廠裡面的同事,文員時不時就跟著領匯出去吃飯。
男主敏感猜疑,最後這段感情無疾而終。
也讓男主下定決心要混出一個人樣來,最後進入了銷售行業,取得了一些小成就。
第二個故事改動在女主上,不是與文員相戀,而是與一個洗腳妹。
最後依舊是進入了銷售行業,但沒做出來,洗腳妹也離開了他,他自己還是回到了工廠,做著一份普普通通一線工人的活。
“這個劇本送審都不一定能過。”楊修遠說道。
第二個劇本很壓抑。
前後透露出來的就是沒有出路的打工一族,做銷售靠人脈,維繫人脈的是利益。
你一個無依無靠的打工者,這些都不懂,也沒想清楚,憑著一腔熱血出去,怎麼做出來?
需要時間積累學習,但沒有條件讓你積累學習,和同事聚餐的錢都沒,不回去打工就得餓死。
內心的不堅定讓他寸步難行,最後依然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打工者。
看了半天,楊修遠搖頭:“裴哥,算了吧,這個主題,這些編劇寫不出來,他們寫大都是看著資料寫,站在雲端寫,怎麼可能寫出來好故事,畫皮難畫骨。”
“怎麼定義好故事?”裴志新問道。
楊修遠說道:“裴哥,我是從小做起來的,知道打工者這個群體,這是一個最麻木的群體,每天十幾個小時重複同幾個動作,與機器人無疑,很少有人能在一個地方幹過一年,超過一年的人必定是走不了的人,要麼有房貸,要麼有孩子....”
楊修遠最開始做二手房的時候,與別人合租過,那就是在工廠裡面上班的人。
這個群體其實有很多故事,遠不止這兩個劇本中寫的那樣。
比如正視自己的,他們會為了多一個小時的加班去跟領導理論。
“別人可以加班,為什麼我不能加班?”
什麼概念?八點到八點,十二個小時的機械式動作,還要主動加班,不給加班還要鬧。
這一層人多不多?多。
還有一層人,就是沒錢,但死活不加班,下班了就去上網,放假就在網咖泡一天。
這還算好一點的,最極端的就是那種上幾天就跑的,最後借網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