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公會總部。
最大的會議室裡,一大幫人愁眉苦臉。
整個公會的重要人物,會長,副會長,各位理事,全都在場。
現在要是有個咒術法師在這間會議室裡開個焚雲術,費林戲劇行業能少走二十年彎路。
這些戲劇行業里名聲顯赫的大人物今天齊聚一堂,是為了討論如何應對如今風頭正盛的新戲劇公會。
之前魔影出現的時候,他們也討論過,最終得出的結論是玩不過。
不被魔影擠兌死算他們運氣好。
當然,他們將玩不過這件事解釋為尋找差異化競爭賽道。
但對於新戲劇公會,這個理由就行不太通了。
大家都是搞戲劇的,完全沒有差異化,就是一條賽道。
幾周前《控方證人》橫空出世的時候,他們大多人沒有太在意,對於這種新作品打算按老思路處理。
各大劇團上同類作品搶市場,然後輿論瘋狂打壓,安排假觀眾鬧事,最後等演不下去了,再低價收購。
然而老打法顯然匹配不上這個新對手。
公會旗下劇團上的同型別作品,上一個賠一個,反倒是把《控方證人》襯托得不得不看了。
現在全王城的戲劇觀眾只有一個討論熱點,薩頓國王劇院的票已經被炒到翻了好幾番。
新戲劇公會的演員已經加場加到不想再演了,眼看著開一場爆滿一場的票房錢懶得掙。
城裡的觀眾寧願加價搶票,也不願意看打骨折的戲劇公會演出。
輿論攻勢效果也不顯著,他們把大量負面評價投稿到報紙上。
為了找缺點,可費了很大心力。
公會合作的所有評論家一同研討,搭進去不少票錢,才總結出些聽起來似乎有理有據的缺點。
“邏輯混亂的廉價庭審鬧劇,只有最後幾分鐘的轉折勉強稱得上有趣,然而這短暫的好體驗並不匹配如此高昂的票價,也彌補不了前幾幕帶來的折磨。”
“除了演技勉強算得上精湛,推理劇情簡直可有可無,節奏拖沓,結尾的反轉突兀又生硬,沒有出乎意料,只有強行刻意。”
“街頭藝人般的粗糙笑話段子不配走進劇院界的最高殿堂,一點也不好笑的尷尬喜劇風格,視舞臺為兒戲。”
“人物形象單薄得像沒有美感的機械,經驗匱乏的演技讓這種感覺更強烈,最後的反轉簡直是為了反轉而反轉,一拍腦門強加的,讓精明的罪犯夫婦顯得像傻子。”
“法庭戲份值得讚揚,張力十足,也具有幽默感,但結局毀了這一切,讓前面的鋪墊顯得毫無意義!”
諸如這樣的文案出現在各大報紙上。
不得不說這些評論家還有點本事,能看出結尾的反轉是最容易引起爭議的部分。
阿加莎的原著中,結尾只到委託人妻子說出真相,並沒有後面委託人出軌,又被殺死的情節。
這些都是影版編劇加上的,也引起過一些原著粉不滿,認為是強行好結局,人物降智。
這種觀點也勉強說得通。
儘管阿加莎本人很喜歡這個改編,但作者就是個寫的,她懂什麼原著!
可惜這裡並沒有原著粉,不然一定會給戲劇公會幫幫場子。
如果有人仔細看過這些差評的話,不難發現它們之間其實是互相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