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死的,坑我繼續,然後自己溜了?”
“哈,哈!”
“……哈,哈。”
最後的對笑中,工匠滿足而去。
而李清明則提了口氣,如此前每一次一樣邁出了下一步。
只是這一次,他輕鬆得像個放暑假的中學生。
這就是沒有目標的感覺麼?
哈,哈。
……
18:21:03。
東洲聯盟正式釋出了“AI熄滅計劃”。
強制命令各部門、企業、個人,需在18:40前切斷儘可能多的電子裝置,並拆下電池,以此為結束秘境災難的最終手段。
直觀上,這是個荒唐的決定,是個病急亂投醫的行為,是決策層集體失智的表現,不要說執行,單是大眾心理層面的接受都不太可能。
因此機關需要一個絕對的理由,一個只需隻言片語就能令人信服的理由,一個不需要文化基礎,不需要思維邏輯,隨便一個認字的人看兩行都能接受的理由。
於是,李清明成為了這個理由。
歷經過幾次大起大落後,在解救出學院尖兵後,在1號秘境都被成功清理後,在十七尖兵重見天日後,李清明的聲望已再次達到了絕對的頂峰。
再沒人對他有一絲一毫的質疑,即便頭腦可能質疑,但一次次的事實卻早已征服了他們的感性,他的過往已完全等同於聖經主角般的一生。
於是李清明成為了這個計劃的起草者,提出者,建議者,是他在秘境中探究出了AI與秘境之間的聯絡,並堅信這個方法能根除秘境災難。
就是這樣,就是這短短的兩行字,“AI熄滅計劃”從荒謬的囈語變成了偉大的神諭,再沒人去質疑或是反對。
相反,一股神聖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這一刻,每個人都也成為了接受他終極指令的尖兵,無需懷疑,唯有執行。
而對機關而言,以李清明之名公佈計劃,這個行為也絕非是為了甩鍋,至少這一次不是。
畢竟他們才是接受了這個計劃並執行下去的人,一旦計劃失敗,引發了災難性結局,相關決策者將責無旁貸,有沒有李清明並不影響他們遺臭萬年的結果。
他們只是需要李清明,就像國王需要教皇,教皇需要上帝。
即便國王是最痛恨教皇的那個人,即便教皇至死也從未見過上帝本尊,但世俗早已將他們緊緊捆綁在一起。
而與東洲從上到下堅決高效的執行相比,外聯盟對於“AI熄滅計劃”無疑曖昧了許多。
雖然表面上多數聯盟都接受了建議,並也各自發出了宣告與倡議,但措辭顯然沒有東洲這麼嚴格。
他們只是表示收到了“李清明和東洲聯盟”的訊息,認為“這或許是個可行”的方案,並“適當建議各企業和個人響應號召”,而作為管理者的他們將“謹慎對待密切觀察”。
多數聯盟的尺度就到這裡了,並沒有什麼強制的手段。
進可攻、退可守,出了事有鍋甩,實在不行還可以用“為了民主”來辯護。
歷史像是週期變換的彈簧,現在他們成為了保守的一方。
如此對比之下,東洲聯盟的壓力難免驟增。
就好像一群人共同謀劃好了起義,約定了時間地點舉火為號,結果真到了那一刻就大哥自己揮著火把嚷嚷起來,其他人都趴在窗前看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