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里曼丹兵團全員約5.5萬餘人,除了留守各地的兵力以外,能夠參加桑皮特會戰的兵團主力近4萬人,對桑皮特周邊約萬餘荷蘭軍隊,有著4倍的兵力優勢。
當地共計3.2萬荷蘭守軍,分佈在從桑皮特至內陸縱深帕朗卡拉亞330餘公里的沿線周邊。
該區域也是荷蘭殖民者重點開發的區域,農耕條件較好,密集分佈著約3700多家荷蘭人種植園和農場,生活著五~六萬荷蘭白人。
有些早期的白人家族,在當地已經傳承了十幾代人。
在這片開發成熟的區域,還生活著數十萬當地土著,他們大多都是種植園或者農場工人,數十年如一日的被白人殖民者壓榨。
據最新情報
荷蘭人正在竭盡全力的武裝這些土著男人,給他們分發一些刀槍和冷兵器,用作抵抗帝國軍隊的炮灰。
種種跡象表明,荷蘭人並不甘心於失敗,將會做出垂死掙扎。
皇帝李察已密令前方統帥,對當地荷蘭人實施拉網式絞殺,視具體情況,可採取徹底清除措施,一次性解決隱患。
既然是新的征服者,那就不要講什麼仁義。
皇帝李察知道這些荷蘭白人骨頭非常硬,別看總數只有百餘萬人,但其反抗的激烈程度相當高,非常難以馴服。
英軍在南非面對的布林人就是如此,德蘭士瓦共和國和奧蘭治自由邦兩個國家加在一起,總數也只有40多萬人。
在原來歷史上。
為了征服這兩個布林人國家,英國先後投入了共計40餘萬大軍,傷亡22000餘人,耗費2億多英鎊鉅額軍費,歷時三年才好不容易暫時壓服了布林人。
實際上沒過多久,布林人憑藉著數量的優勢又重新在南非佔據主流,英國人只能採取懷柔政策……
那麼,荷蘭白人能否在東印度群島給大唐帝國造成大麻煩呢?
從目前看來
荷蘭白人尚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在蘇門答臘島和加里曼丹島的荷蘭白人總數不足30萬,其他的都集中居住在爪哇群島。
由於群島地理割裂,這給了帝國軍隊以各個擊破的巨大優勢,可以透過一系列強硬軍事手段掃除隱患。
在這方面,大唐帝國具有豐富的經驗。
雖然短時間難免遭人詬病,引來一部分歐洲國家的強烈指責,承擔不小的國際壓力。
但從長遠看,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東印度群島由於自身熱帶雨林複雜的地理條件,該地區嬌貴的馬匹難以生存,當地白人普遍不會騎馬,所以不存在南非那樣動輒突擊千里的騎兵突襲。
所謂的游擊戰,也只能步行。
亞齊戰爭持續25年之久,是因為反抗軍得到當地亞齊老百姓默默的支援,才能躲藏在雨林中堅持這麼多年。
荷蘭人完全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在當地白人農莊和種植園被無條件徵收以後,躲藏在熱帶雨林中的荷蘭人只有死路一條。
皇帝李察知道加里曼丹兵團長官範鵬飛中將是一位經驗極其豐富的老將,從其軍事部署來看穩紮穩紮,幾乎沒有讓敵人趁虛而入的弱點。
雖然軍事推進慢了一些,但勝在穩當。
相比較之下
以皇家禁衛軍第二兵團為主的蘇門答臘兵團,在戰碑地區與荷軍爆發了數場激戰,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損失也不小。
幾場戰鬥下來,傷亡了4000餘名官兵。
荷蘭軍隊的抵抗意志相當頑強,戰術打法也靈活,頻頻使用側翼突襲戰術,而且越過戰線襲擊運輸隊,襲擊港口,確實是塊硬骨頭。
在正面戰場和側翼戰場上,雙方連續爆發了十幾場戰鬥,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有鑑於此
帝國軍部緊急調配了唯一的裝甲師增援蘇門達臘戰場,即皇71子唐李毅准將(注,曾化名雷霄)指揮的帝國裝甲師,預計將於8月初抵達。
除了裝甲師以外,皇家禁衛軍還增調了棉蘭老第二師,兵力規模從8.9萬人進一步增長到11.2萬人,真正的決戰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