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業九年,六月中。
“我身為上柱國,家累金鉅萬,至於富貴,更無所求也。今者不顧破家滅族,但為天下解倒懸之急,救黎元之命耳!”
楊玄感對天盟誓,置辦牛酒饗士,眾人大悅。
於是詐稱大都督來護兒反叛,需召集兵馬,入據黎陽城。分發粟米、鎧甲,精選丁壯,得眾八千,乃祭天誓師,以討伐來護兒為名,起兵反隋。
李密獻上三策:
上策是襲據涿郡(今北京),扼臨榆關(今山海關),使隋軍潰散於關外;
中策是直取大興,佔據關中和昏君對抗,成東西相爭之局。
下策是攻打洛陽,中心開花,俘虜百官家屬離散昏君麾下將士軍心。
眾人紛紛說打幽州太險,入關中太遠,攻洛陽才是最合實際,紛紛請戰。
楊玄感聽完之後,就大笑,說:“這三策,明明下策才是上策,如今吾等的家屬都在洛陽,只有打下了東都,並據而有之,才能對夠號令天下。屆時有東都城池在手,進而可攻退而足守 。”
於是眾皆贊同。
高駟此前就遣人趕赴洛陽,目標無它,即成功將家眷接出來,以確保後路無憂。
謀反 ,自古重罪,向來株連九族。因此,即便是大舅哥楊玄感謀劃舉兵之事,倘若失敗,他也是不能逃脫干係。
免不了又是斷頭臺上走一遭。
好在這一段時間上,他傷勢已經痊癒,苦練道術武技,倒是有了自己的破局之法。
“大哥,我建議選上策。你想,項羽破釜沉舟,鏖兵鉅鹿,一戰破秦兵四十萬,諸侯莫敢仰視,皆跪地膝行,才有了西楚霸王之稱。”
高駟步於堂上,面對著滿座諸君,他手指前方疆域地圖,說於那眾人聽。
“破釜沉舟?我之前也曾讀史記看過,但那只是司馬遷的謬傳。直取幽州?”楊玄感打個哈哈,對高駟的建議不屑一顧。
李密倒也知曉這戰例,只是項羽之後再無人用過,縱使自己提出的心中有幾分不信,只笑笑,說著:“那就攻打洛陽吧。”
在場符合著眾多。
見方略已定,高駟便未再談。
很快,大軍雲集而發,隊伍有八千到一萬再到十餘萬,向洛陽進發。
黃河濤濤,龍舟向南竟發,船頭一律高掛楚字大旗。
到對岸後,前軍已發。
一個越甲劍士從前方勒馬奔回,轉眼眼便到了高駟跟前,恭謹的說著:“大人,國公有令,龍舟悉數焚燬,以絕退路。”
高駟朝他點下頭,轉臉下令:“虞世南,李百藥,人已渡完,著令鑿沉、焚燬。”
“令已傳至,汝自回去覆命吧。”高駟覺得龍舟也是耗費良材建造而成,便想暗中保下部分,自是不願被大舅哥楊玄感知曉。
“既如此,末將告辭。”這越甲劍士向高駟行禮,人卻未走。